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shù)史里的7件恐怖作品

來源: 2019-07-29

還記得三年前那部名叫《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韓劇嗎?它講述的是一個想要結(jié)束不朽生命的鬼怪與失憶的陰間使者,以及自稱是“鬼怪新娘”的少女的奇妙同居生活的故事。

劇中的鬼怪是這樣的:萌萌噠,好可愛的樣子。

劇中的陰間使者是這樣的:一臉憂郁,讓人好生心疼。

鬼怪的“新娘”是這樣的:一臉燦爛的笑容,滿滿的正能量。

無論他們當(dāng)中的哪一位都是那么的親切和自然,讓人不會感到害怕與恐懼。

然而,藝術(shù)家們筆下的鬼怪卻是另一幅樣子。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髏和怪物,瞬間便將你帶入另一個世界……

骷髏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頭骨金字塔》(Pyramid of Skulls),1901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頭骨金字塔》(Pyramid of Skulls),1901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很多藝術(shù)家從遠(yuǎn)古時代就開始將頭骨和具有其他死亡象征的物品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這類畫作被定義為“死亡的象征”(memento mori),意為“記住你必須死去”。

有著“現(xiàn)代藝術(shù)之父”之稱的保羅·塞尚在世紀(jì)之交繪制了這幅令人看后毛骨悚然的《頭骨金字塔》。作品以一堆人類頭骨為主題,與藝術(shù)家更為傳統(tǒng)的水果、瓶子等靜物畫相比,它讓人們看到了藝術(shù)家的另一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塞尚對死亡似乎越來越著迷。在生命的最后十年, 塞尚經(jīng)常在往來的信件中提到死亡。從1898年到1905年去世前夕,塞尚創(chuàng)作了一些以頭骨為題材作品。這些作品被涂上了油彩或水彩,無論在視覺上,還是在作品本身的含義上,都讓人覺得更加的微妙和與眾不同。比起傳統(tǒng)的方法來說,畫的主題也更鮮明。 藝術(shù)歷史學(xué)家弗朗索瓦·加香(Fran?oise Cachin)曾評論說:“這些頭骨能給予觀眾沖擊的震撼,來源于長期畫靜物畫所有的自信。”

怪物

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農(nóng)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約1819-1823年,照片來源: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通過維基百科共享
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農(nóng)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約1819-1823年,照片來源: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通過維基百科共享

1808年拿破侖入侵西班牙后,西班牙藝術(shù)家弗朗西斯科·戈雅于1814年創(chuàng)作了《1808年5月2日(起義)》和《1808年5月3日(槍殺)》兩幅油畫,用色尖酸刻薄,一反其以前和諧的顏色。后來,藝術(shù)家又畫了許多關(guān)于戰(zhàn)爭、死亡、疾病主題的作品。其中,畫作《農(nóng)神吞噬其子》簡直就是一幅噩夢。它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薩圖爾努斯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爭奪神位,將孩子一個個吃掉的場面。畫中的薩圖爾努斯像極了魔鬼,活靈活現(xiàn)地在吞噬一個成年人。

該作是戈雅晚年所繪制的“黑色繪畫”系列中最為著名的一幅。在世界起源之時,大地女神蓋亞(Gaia)與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交合生下巨神薩圖爾努斯。薩圖爾努斯長大后用大鐮刀閹割了父親并將其殺死,成為凌駕于諸神之上的王者。然而薩圖爾努斯一直面對父親的臨終遺言——“你也會被自己的孩子所殺”——耿耿于懷,為了打破這個預(yù)言,他不得不將自己與妹妹兼妻子瑞亞(Rhea)生下的五個孩子一個一個地吞進(jìn)肚內(nèi)。然而即便是這樣,薩圖爾努斯最終還是死在了第六個孩子朱庇特(Jupiter)的手上,連帶著被奪去了權(quán)力和地位。

面具

弗里達(dá)·卡羅(Frida Kahlo),《戴著死亡面具的女孩》(Girl with Death Mask),1938年,圖片來源:維基藝術(shù)博覽會
弗里達(dá)·卡羅(Frida Kahlo),《戴著死亡面具的女孩》(Girl with Death Mask),1938年,圖片來源:維基藝術(shù)博覽會

墨西哥文化中從來不忌諱死亡。在每年的“亡靈節(jié)”上,大人、小孩都會戴上骷髏面具,載歌載舞地為死去的親人慶祝。但是,弗里達(dá)·卡羅創(chuàng)作的這幅《戴著死亡面具的女孩》,畫中天空陰沉,小女孩手里拿著一朵黃色的花,臉上戴著骷髏面具,讓人看后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也為畫作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戴著死亡面具的女孩》創(chuàng)作于1938年,次年弗里達(dá)·卡羅便戲劇性地與同為藝術(shù)家的迭戈·里維拉離婚。與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一樣,這幅作品很可能是受到了藝術(shù)家的孤立感和孤獨(dú)感的啟發(fā)和影響。

爬蟲

奧迪倫·雷登(Odilon Redon),《微笑的蜘蛛》(The Smiling Spider),1887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奧迪倫·雷登(Odilon Redon),《微笑的蜘蛛》(The Smiling Spider),1887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1887年,法國象征主義藝術(shù)家奧迪倫·雷登創(chuàng)作了《微笑的蜘蛛》,這是一幅罕見的十條腿蛛形綱動物的石版畫。藝術(shù)家用一排細(xì)小的牙齒勾勒出來的笑容,令人看后感到著實不安。

《微笑的蜘蛛》是1870年至1890年間,由雷登創(chuàng)造的眾多“黑色”系列之一。這些作品以木炭和石版畫的形式呈現(xiàn),說明了藝術(shù)家在當(dāng)時對模糊的事物有著極大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作品的特點之一就是顏色和主題都是黑暗的。

雷登曾說過,黑色是最基本的顏色。它的能量、它的思想、它的靈魂、它的敏感的反映,都傳達(dá)出了生命的活力。

尖叫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吶喊》(The Scream),1891年,圖片來源:挪威國家美術(shù)館(National Gallery of Norway)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吶喊》(The Scream),1891年,圖片來源:挪威國家美術(shù)館(National Gallery of Norway)

挪威表現(xiàn)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以其黑暗沉悶的繪畫和版畫而聞名。從1893到1910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其最著名的杰作——《吶喊》,共4件作品。

在17年的時間里,蒙克用蠟筆、蛋彩畫、油畫和粉彩創(chuàng)造了不同版本的《吶喊》。雖然介質(zhì)各不相同,但每個介質(zhì)都有相同的主題:一個神秘人站在橋上,一邊尖叫著,一邊抱著自己的臉。

雖然這個場景看起來像做夢一樣,但它實際上是受到了現(xiàn)實生活的啟發(fā)。蒙克曾在日記中寫道:一天晚上,我正沿著一條小路走著,……太陽落山了,云層變成了血紅色。我仿佛聽到了一陣極具穿透力的尖叫聲。……我畫了這幅畫,把云彩畫成了血紅色,是那些血紅的顏色在尖叫。

噩夢

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夢魘》(The Nightmare),1781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公享
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夢魘》(The Nightmare),1781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公享

亨利·富塞利的繪畫風(fēng)格明暗對比強(qiáng)烈,線條柔美而富有詩意。大片的暗色,配上主體自身的光亮,猶如在黑暗里晃動的幽靈;構(gòu)圖富有幻想的色彩,作品充滿寓意和曖昧不明的隱喻,仿佛還原了夢境,和心靈深處直接對話。在其最著名的繪畫作品《夢魘》中,富塞利深入研究了潛意識中可怕的一面。

畫中混合了傳說和夢境。在英國的傳說里,惡魔總騎著母馬,在黑夜里張狂地呼嘯奔馳,左方探出紅色布簾的馬頭,暗示噩夢以魔鬼的形象出現(xiàn);婦人向下彎曲的弧線,仿佛是被噩夢捕獲,呈現(xiàn)一種無力掙扎的形象。

當(dāng)時心理學(xué)正處于迅速發(fā)展中,人們漸漸了解了潛意識的存在,夢境的影像變成飽含特殊意念的領(lǐng)域。福塞利用那迷蒙的、極富哲理的世界,借由夢境的聯(lián)結(jié),挖掘出深刻的意義;再以理性的角度,詮釋這些看似非理性的影像。

樂園

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約1500-1505年,圖片來源: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
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約1500-1505年,圖片來源: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

《人間樂園》是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博斯的三聯(lián)畫作品,雖然藝術(shù)家生活在500多年前,但其仍可被稱為恐怖之王。這位早期的荷蘭文藝復(fù)興藝術(shù)家以其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作而聞名,這些畫作描繪了超凡脫俗的場景,就像這幅奇異而可怕的《人間樂園》一樣。

《人間樂園》創(chuàng)作于1490年至1510年間,博斯約為四十多或五十多歲之時,是他最負(fù)盛名、也是最竭盡心力的作品。它展現(xiàn)出博斯時值巔峰時期的畫藝,畫作涵義的復(fù)雜性以及生動的意象都是藝術(shù)家其他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鬼怪的世界,慎入!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