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虎瑩”回家了 “章公祖師”卻命運多舛 文物追索其路漫漫

來源:歐洲時報 2018-12-19

12月11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圓明園青銅“虎鎣”終于重新回到中國。

然而,不是所有文物追索工作都如此順利。就在“虎鎣”回家第二天,中國福建大田縣陽春村村民熬到深夜也沒能等來“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物歸原主的消息。12月12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地區(qū)法院作出判決,駁回有關中國福建村民向荷蘭藏家追討“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的起訴。


“章公祖師”肉身作佛。(圖片來源:中國央視新聞評論)

同樣是文物追索,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

此前,持有青銅“虎瑩”的英國相關拍賣機構負責人明確表示拒絕撤拍青銅“虎瑩”,而買家決定將文物無償捐獻給中國國家文物局,使得青銅“虎瑩”順利的回了家。

與虎瑩不同的是,此次“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的文物追索采取的是法律手段,北京央視網(wǎng)報道,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霍政欣教授表示,此前中方律師專家組也意識到了可能會因為法律不同導致現(xiàn)在的問題。

霍政欣表示,從荷蘭目前的法律以及司法實踐來看,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的時候通常會參考原告所屬國的法律,也就是中國的法律。在中國,村民委員會是具有訴訟主體資格的,《民法總則》第96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屬于特別法人。但遺憾的是,荷蘭法院方面沒有做出參考原告原屬國法律的做法。


青銅“虎瑩”。(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追索的四種方式 購買和捐獻成功率較高

上?!段膮R報》報道,目前文物追索主要有四種方式:1、購買;2、捐贈;3、法律;4、外交。每種方式都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困難,在此列舉了一些主要的流失文物追索途徑和案例。

一、回購,回購是較有效的文物回流手段,但“天價”往往成為最大的阻力。

皿方罍1919年出土于湖南一小山村,之后,皿方罍器身遭倒賣流失海外。2001年,皿方罍器身被美國佳士得公司拍賣,得到風聲后,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聯(lián)手籌集巨款,赴美競拍,器身卻被一名法國人以高價拍得。2014年,佳士得再次拍賣器身,中國文博界、企業(yè)界和收藏界組團赴美洽購,才促成皿方罍器身回家。

二、捐贈,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參與捐贈的文物持有者也越來越多。

近年來,涉中國文物最有名的捐贈案例之一當屬法國皮諾家族2013年向中方無償捐贈流失海外的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據(jù)悉,2009年,這兩件獸首曾在法國巴黎以2億元人民幣起拍價被拍賣,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和譴責,中方也明確表示了反對意見。皮諾家族從文物原持有人手中買下了這兩件獸首,并向中方表明無償捐贈的意愿。國家文物局表示,中方對此舉予以積極評價,認為這一意愿符合有關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公約的原則精神,是對中國人民的友好表示,也有利于更多中國流失境外文物的回歸。

三、外交,需多方斡旋,協(xié)商談判周期較長,成功率相對較低。

1992年,甘肅周朝貴族墓葬遭盜挖。數(shù)年后,從墓葬流出的文物被發(fā)現(xiàn)在法國皮諾家族手中,皮諾家族欲將其捐贈給巴黎吉美博物館。隨后中國政府提出追索申訴,并一直進行外交努力。2015年,皮諾家族將四件文物移交中國,法國另一位收藏家戴迪安由吉美博物館退還其本人后也將28件中國文物交還。據(jù)報道,此次歸還行動著實讓法國方面“折騰”了一番,因為在理論上已贈予博物館的禮物是無法撤回的。為破解這一外交難題,法國文化部最終“回溯撤銷”了對博物館的贈予行為,將這些文物返還給捐贈者,并按照中國的要求,由捐贈者將這些文物歸還中國。

四、法律,各國法律復雜無法直接對應,并且十分依賴國際條約

本次章公祖師佛像的追索就是采用法律手段,但遺憾的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地區(qū)法院表示對于中國福建村民向荷蘭藏家范奧維利姆追討“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一案不予受理。

福建村民將再上訴 文物追索是文化體系間的博弈

“我們不會放棄的,正準備提起上訴。”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鄉(xiāng)陽春村村支部書記林開安1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村民林永團表示,“章公祖師從宋代坐化以來,我們祖先祖祖輩輩一直把它供奉在普照堂,我們把它當作是比祖先、祖宗還神圣的來敬拜,對于我們全體村民來說是一個精神寄托。”

中國對于從非法渠道出境的文物一直在不斷追索,并加入文物追討相關的國際公約,中國政府還與19個國家簽訂了返還非法入境文物的雙邊協(xié)定。根據(jù)這些法律與協(xié)定,我國成功從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追回了數(shù)批珍貴文物。埃及、利比亞、意大利等國家也在國際合作下成功追回了若干文物。但總體上,成功案例并不多,回歸文物與流失文物仍然不成比例。

目前,各國對于文物追索與歸還的問題也有著不盡相同的態(tài)度。近日,法國總統(tǒng)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委托專家研究歸還非洲文物事宜,23日促成一份專家報告,建議修改法律,“大面積”歸還非洲文物。值得注意的是,此舉讓不少英國媒體開始為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而憂心忡忡。

可以說,法國政府若當真開了為歸還文物立法的先河,這必將受到眾多文物追索國的歡迎,也為處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打開了又一種“解題思路”。然而,文物追討不僅僅是法律與法理的博弈,也是兩種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博弈。毫無疑問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