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于美的標準總是在不斷變化,無論是單眼皮小眼睛,還是雙眼皮大眼睛,總會在某段時間內成為主流審美,嘴唇自然也是如此。當你看著鏡子里的嘴唇,抱怨它長得不夠豐滿性感時,請記住,這或許就是多年前的完美嘴唇,當然,審美總是會在某個時間點重新回歸以往,也許再過幾年,你就是擁有完美嘴唇的女神。
古埃及,公元前15世紀
在古埃及,嘴唇長得怎樣都無傷大雅——從金字塔壁畫、卷軸和其他資料中可以看出,對稱才是古埃及美顏的第一要義,和大大的眼睛、直直的鼻子相比,嘴唇的長相真的不重要。
古希臘,公元前3世紀
古希臘人對于嘴唇和它們在臉上的位置都有明確的講究。他們喜歡那種微微揚起的嘴角和方形的下嘴唇。古希臘人鐘意豐滿又略顯慵懶的嘴唇,不過,他們最愛的仍然是對稱,嘴唇也不例外。
中國明朝,公元14世紀
中國明代女性以俊俏、如針的嘴唇為美——嘴唇微微抿起,盡顯優(yōu)雅的樣子是許多藝術創(chuàng)作中尤為突出的特征。通過精致的化妝,可以將大嘴化得小巧一些。
尼泊爾,公元14世紀
這位女神名叫Tara,她來自佛教中心尼泊爾,是佛教中一位重要人物。她的容貌代表了當時的理想審美,嘴巴又小又圓,曲線非常明顯,嘴角還露出微微一笑。
德國,公元16世紀
這幅維納斯肖像顯示了當時對于嘴唇審美的一些變化:嘴唇開始具有越來越多的表現力,人中變深了,嘴唇突出了。但是以小為美仍未改變。
法國,18世紀
19世紀的審美開始向現代接近。雖然線條和輪廓仍然是重點,但是理想的嘴唇開始趨向豐滿和淺紅,而且在臉上越來越突出。
日本,18世紀90年代
日本在這一時期對嘴唇的審美還是很傳統(tǒng):嘴巴最好要小到看不見,而女性光滑的臉頰和濃密的秀發(fā)則更為重要。在畫作中,嘴唇總是被畫成花瓣狀,且上嘴唇比下嘴唇略大一些。
英國,19世紀90年代
這一時期,由插畫家查理·吉布森所繪制的“吉布森女孩”成為了理想女性美貌的化身。當時的理想女孩長相已經相當接近現代:嘴唇要大,呈丘比特弓形,而且要夠厚,即使放到現在的唇膏廣告中也毫不遜色。
奧地利,20世紀初
在“吉布森女孩”之后,對于嘴唇的審美開始往反方向發(fā)展——人們開始鐘愛薄薄的嘴唇。Gustav Klimt在其著名畫作《吻》中,就著重表現了這樣的一種美——薄薄的淺粉色嘴唇成為了當時的潮流。
美國,20世紀50年代
這一時期的審美幾乎回到了古希臘時期,同時又受到了歷史的各種影響:最美的嘴唇變得非常對稱,且比過去都寬,這一時期,厚厚的下嘴唇尤為重要,可以讓你瞬間成為女王。
美國,20世紀80年代
八十年代又開始鐘情精致的薄唇。豐滿的嘴唇暫時過時,露出一口大白牙的迷人微笑才是美的真諦。
從印度到世界,21世紀初
被稱為世界最美女性的寶萊塢女神Aishwarya Rai代表了當時印度乃至全世界對于女性的審美。她那又寬又厚的嘴唇以及微笑時完美的弧線令許多人心醉神迷。
世界,現在
如今,豐滿的嘴唇受到了全世界的喜愛。無論是話題女王金·卡戴珊還是男神收割機泰勒·斯威夫特,圓潤豐滿的大紅唇都是提升魅力的一大法寶。不過,這樣的時尚會風靡多久?除了時間,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