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艾格尼絲·馬丁:一生繪畫網(wǎng)格的謎樣女人

來源:三聯(lián)生活周刊 作者:郭小暉 2015-07-29

站在艾格尼絲·馬?。ˋgnes Martin)禪宗般平靜的網(wǎng)格和線條繪畫面前,能感受到那些細細的橫線和豎線是如何如同光線穿過畫布,使人有時禁不住想屏住呼吸,仿佛呼吸會打擾到這些脆弱不安但同時又精確頑強的線條,仿佛它們并不是為了被閱讀和觀看,而是在那里等待被回應,為純粹的內心情感世界提供某種神秘的觸發(fā)——苦行和克制,這也正是馬丁自己內心的寫照。

2015年6月3日開始,英國倫敦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展出艾格尼絲·馬丁(1912-2004)作品回顧,呈現(xiàn)了藝術家從20世紀50年代早期至去世前這段時期的作品,從她利用生物形態(tài)的抽象主義到標志性的網(wǎng)格繪畫。這也是馬丁去世之后的第一次大型展覽。

雖然策展人很小心地試圖引導觀眾規(guī)避開艾格尼絲·馬丁患有精神分裂癥這個現(xiàn)實和她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但從她的作品中,仍然強烈地感受到她自成年后即長期飽受精神病患折磨以及為了掙脫病痛所做的抵抗。她將脆弱不安的情緒轉制成整齊安靜的網(wǎng)格、線條,它們帶著緊迫,直接而頑強地呈現(xiàn)在畫布上,特別是當橫線與豎線交匯時,好像聽見如同小提琴顫音般的嗡嗡聲劃過腦海,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她企圖逃脫某種控制所做的掙扎,以及所有風暴之后的平靜感覺。如馬丁自己所說的,“美是生命之謎,它不只是在眼里。它在頭腦里,它是我們對生活的積極回應。”這也是寫在這個展覽入始的序語。

艾格尼絲·馬丁1912出生在加拿大一個貧困牧區(qū),直到30歲時她才決定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當時她正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57年,她把工作室搬到了曼哈頓下城區(qū)。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極簡主義和抽象表現(xiàn)主義開始狂飆的時代,在紐約,她和幾個后來變得極有名的藝術家:極簡主義的埃爾斯沃思·凱利(Ellsworth Kelly)、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賈斯珀· 瓊斯(Jasper Johns)都成為兄弟般的好友,并在藝術風格上也受到了他們影響,因此,當時馬丁也被認為是抽象表現(xiàn)和極簡新潮流中的關鍵人物。

與此同時,馬丁顯然還受到與她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抽象繪畫明星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以及來自老歐洲的著名藝術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保羅·克利(Paul Klee)等人影響——雖然馬丁本人對此觀點一直抱否認態(tài)度,但我們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她與羅斯科的共鳴。在《無題21》(2002)這幅畫中,構圖和色彩效果與羅斯科那些用油畫顏料薄薄涂抹畫布所創(chuàng)造的色調變化非常類似。馬丁自己也曾提到,她特別欽佩羅斯科的工作,認為他的繪畫“達到了零度,就再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擋真理之道”。而從馬丁本人的繪畫來看,她其實只是渴望達到一個極其純粹的簡化,事實上她后來也做到并且極致化了這一點。這是她創(chuàng)作生涯中充滿生氣和活力的時期,也是她邁向標志性的“網(wǎng)格繪畫”的開始,在這期間,她畫出了代表作《樹》(1961)和《友誼》(1963)。

但到此時,馬丁患有精神分裂癥在朋友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甫一成年,她就曾被診斷為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然后一生都飽受這個疾病帶來的折磨,癥狀包括幻聽、抑郁和焦慮。她經(jīng)常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有時是話語,有時是音樂。作家Nancy Princenthal在為馬丁撰寫的傳記中描述:“雖然她的聲音并沒有告訴她如何作畫——但是它們仿佛清晰地駕馭著她的作品——她所獲得的圖像完全地來自她的靈感并且堅定而清楚地表達了一種聲音和圖像之間的關系:她聽到和看到了別人所沒有的世界。”

1961年的一天,馬丁被人發(fā)現(xiàn)精神恍惚地游走在紐約街頭,送醫(yī)院后診斷為間歇性精神分裂癥。在以后的幾年當中,馬丁因此病發(fā)作而反復入院治療。在1967年以及之后兩年間,馬丁決定離開紐約,開始一次漫長時間的公路旅行。她游歷美洲,并且因此停止畫畫很多年。這之后,她選擇在新墨西哥州的小城陶斯定居下來,直至2004年去世。

在馬丁的藝術生涯中,她總在試圖尋求平靜,幾乎與世隔絕地生活和工作。她的繪畫被認為從中國禪宗文化和新墨西哥州的荒蕪沙漠文化中都得到了啟發(fā)。她一生堅信“藝術須來自靈感” (Art must derive from inspiration)。她幾十年里都在一遍一遍地畫著同樣的東西。她的網(wǎng)格,那一組組水平和垂直相交的網(wǎng)格,被她用尺子和鉛筆繪制在精心處理過的 6x6英尺的畫布上,永遠保持著絕對的平靜,但它們并非來自喜悅和幸福,卻是出自孤獨和苦難。

馬丁從停止繪畫到回歸繪畫是在1971年。這一時期,作品中的網(wǎng)格消失了,取而代之為水平的或垂直的線條,并且它們有了顏色,那些淡粉色、藍色和黃色的條狀色塊,或者灰白色和淡棕色的線條,都給了畫面一種光線穿透的效果。這些畫作,與過去那些畫面為不透明的灰色和黑色的作品形成了一種對比。

“這些畫面表達一種純真”,她在1973年印制自己的版畫《晴朗的一天》時寫道,“如果你能和它們并行,并且把你的想法同它們保持在一種虛無和平靜的狀態(tài),你就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那是對生活的一種完全的回應。”

馬丁留下的最后一幅畫,是由線條、三角形和梯形所構成的一個幾何形狀畫面,濃重的黑從精致的灰里凸顯出來。仍舊帶給我們緊迫感的這最后一副作品,或許就是馬丁此生想要抵達的方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