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99ys.com/2015/0607/20150607011227964.jpg)
南宋呂祖謙告身手卷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婺州人。干道六年(1170),任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淳熙二年(1175)與朱熹、陸九齡、陸九淵等會講鵝湖寺,即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過從甚密,時稱“東南三賢”。
呂祖謙雖官職不顯,但其哲學思想對于后世學術之發(fā)展則有極大的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學者致力于對呂祖謙學術思想的研究。這件告身帖的出現(xiàn),無疑會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學術資料,也是對于了解呂祖謙平生際遇的一個佐證。
前文所涉及的“鵝湖之會”,即因呂祖謙和朱熹游江西上饒鵝湖寺時,呂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而發(fā)起的。呂祖謙在給刑邦用的信中說:“某自春來,為建寧之行,與朱元晦相聚四十余日,復同至鵝湖,二路及子澄諸兄皆集,甚有講論之益。”由此知呂祖謙實為鵝湖之會的重要發(fā)起人與組織者。不僅如此,呂祖謙還試圖說動陸九淵接受朱熹的學說。這種努力雖則功效不大,但陸九淵對于呂本人的努力還是贊同的。呂祖謙過世后,陸九淵在其祭文中說:“亦自悔鵝湖之會集,粗心浮氣。然則先生忠厚之至,一時調娛其間,有功于斯道何如耶!”
淳熙三年四月初,呂祖謙被除以秘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到職后,呂奉命重新修訂《徽宗實錄》,這一年他一直忙于此事,到淳熙四年始修訂完畢,呈送孝宗。趁此機會,呂祖謙面呈奏表,希望孝宗總結北宋滅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視前代之未備者”,“固當激勵而振起”。不久,呂祖謙被升遷為著作郎兼編修官。據此件告身,到了淳熙五年時,呂祖謙又受到了朝廷的表彰,有“進秩一等”的賞賜。
淳熙六年,陸九齡來金華于呂祖謙相會,在呂家住了二十余日。此時陸九齡在教人之法上開始傾向于朱熹的觀點。同年十月,在呂祖謙的積極參與和協(xié)助下,朱熹復建地處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淳熙七年,好友張栻病逝。八年,呂祖謙病卒。
呂祖謙論學主“明理居敬”,認為“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亦有地”。祖謙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開創(chuàng)“婺學”,開“浙東學派”先河。這件告身帖作為這位大儒存世不多的文物之一,尤其值得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