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開幕即閉幕 馬樹青作品展《進行時》亮相元典美術館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4-11-02
2014年11月1日下午,作為馬樹青在元典美術館個展“進行時”的最后一天,同樣也成為了這一展覽的開幕式。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從展覽伊始,馬樹青便沒有將展示其中的作品作為一種結果呈現(xiàn)給觀眾,而是通過一個多月的展覽時間在元典美術館中完成他未完成的作品,并將這一過程進行展示。一向以繪畫見長的馬樹青此次也嘗試了裝置的創(chuàng)作,并以此作為對繪畫創(chuàng)作的思考。
 
藝術家馬樹青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嘗試將幾件作品搬到展出場地來完成,“嘗試——這意味著我并不是有把握能完成它們;嘗試——也是在想象中盡可能少一點從一個空間制作再搬去另一個空間展出時所產(chǎn)生的視覺陌生感,這也許會帶給我更多的機會來詮釋自己作品中所包含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使作品產(chǎn)生的過程與作品被陳列的真實空間有一些更密切的關系;嘗試——也許是我最接近創(chuàng)作的一種狀態(tài)。
 
“展覽的初衷很簡單,我只是想放幾塊色彩在一個被分隔成兩個長方形的展廳,如何放置這幾塊色彩對我來說則是最初思考的核心問題。”
 
“色彩究竟是什么?如何讓色彩還原到她的物理層面,這一直是我作品的主題部分,只有當色彩成為以體積、面積、重量、質(zhì)感…可以觸摸的顏料,才會使作品中作為概念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成為可視,可視的色彩是對時間的視覺累積和對空間的視覺觸摸。”
 
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梁克剛表示,“與其說馬樹青是一個畫家,不如說他是一位現(xiàn)代隱士,而且是那種大隱于市的人。”
 
“他幾乎是最早一批把工作室搬進798藝術區(qū)這個十余年來中國當代藝術最熱現(xiàn)場的藝術家,但圈里的人知道的也并不多,除了極個別特別要好的藝術家朋友的展覽你也很少會看到他在798院子里的各種展覽的開幕式上串場子。當初選擇這里也是因為遠離鬧市,以前那個破敗蕭索空曠的前兵工廠令他感到輕松而自在。誰也想不到幾年后這里一下子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多年來他像一個不起眼的過客天天穿過熱鬧的798去他位于一個角落中的畫室工作,然后就一整天地把自己關在畫室里,他算798的元老卻一直拒絕798隨時可以帶給他的很多機會。”
 
“雖然馬樹青的藝術歷程是從繪畫出發(fā)的,但如今他似乎已經(jīng)離開了繪畫并且可能越走越遠,與其說他是在畫畫,不如說他是在清理繪畫,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斥著圖像和文字的世界,圖像和文字占據(jù)了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古往今來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絕大多數(shù)也不能幸免于對于圖像和意義的妥協(xié),而直覺和通感常常被忽略和被邊緣化。”
 
“馬樹青也始終認為一直以來繪畫被附加了太多額外的東西,他一直不斷想去做減法,甚至一直在尋找繼續(xù)減下去的可能性,希望直至減無可減。他一直想做的是讓繪畫回到視覺本身,或者說不僅僅是繪畫而是讓藝術回到視覺本身。馬樹青從開始選擇抽象的形式就已經(jīng)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畫面本身需要承載的意義和指向,但這似乎仍不能令他滿意,他甚至連色彩可能帶來的想象與隱喻都企圖剔除,在他的作品中他希望把色彩還原為顏料,因此他嘗試著不去畫色彩而是去堆砌顏料,他想讓顏料堆積的體積感和疊加狀態(tài)在視覺上變得重要而不讓觀者循著原有的習慣去分辨色彩從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他的作品是拒絕閱讀的,他的作品讓你回到觀看,回到本能,回到知識之前的直覺和通感,這有點像禪宗提倡的回到‘初心’,回到用直覺和超驗與世界交互而避免知識和經(jīng)驗的誤導和歪曲。”
 
此外,梁克剛談起此次的策展工作這樣說到,“為馬樹青做展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你無法只是把他的作品當成一個結果而展現(xiàn),你需要把整個空間交給他,讓他把準備展示的整個空間當做繼續(xù)完成作品的材料,把整個展覽做成一件未完成的作品,甚至最終也不能夠去完成,展覽呈現(xiàn)的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表達的是一種存在而非某種意義,為此我把寸土寸金的美術館展廳拿出來給他用一個月來布置,與其說是布置不如說是讓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并且讓整個過程對外敞開而且歡迎普通人來參與互動,為此我們只能把展期的最后一天作為展覽的開幕式,其實我想是不是叫開幕式也不重要了,因為我相信那一天他的創(chuàng)作也仍會未能完成或者干脆就從未打算完成,我們只是把那一天作為他一個階段工作狀態(tài)和過程的定格,一個空間、時間和視覺的交匯點而已。”
 
據(jù)悉,在這一展覽結束之后,馬樹青也將繼續(xù)為他在北京和臺灣的雙個展做準備,而作品形式他表示還將繼續(xù)是繪畫作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