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嘉德四季第39期拍賣會:工藝品選粹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2014-09-16

嘉德四季第39期拍賣會,將于9月17日至19日預(yù)展,20日至23日舉槌,展拍地點均為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此次拍賣的瓷器工藝品部分將為大家呈現(xiàn)“瓷器 藝術(shù)文獻”、“工藝品選萃 煙壺”和“玉器 工藝品”三個專場,共1900余件拍品。

本次工藝品選粹專場中,甄選竹木、漆器、佛像、擦擦、銅器、掐絲琺瑯器和印章等諸多門類中頗為突出之嘉萃,分類向大家逐一介紹;文房部分為大家介紹三方石品尚嘉,制作精良的文房佳硯;最后,北京工藝懋隆貿(mào)易有限公司(原北京工藝進出口公司)舊藏龍袍和新緙絲佳作,為織繡部分之亮點,以供諸家選藏。

清 唐云藏 石濤款竹刻詩文臂擱  長 27.4 cm
帶舊包裝、包裝唐云題簽“大滌子刻隸書竹臂擱板”
來源:唐云舊藏 上海市文物商店舊藏

本品裁竹一段,隨行而就,板面陰刻隸書銘文一段曰“以書史為園林,以歌詠為鼓吹。以理義為膏梁,以著述為文繡。以誦讀為菑畬,以記聞為居積。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修持。以作善降祥為因果,以樂天知命為西方。清湘遺人大滌子石濤”,鈐一陽文印曰“粵山”。此段銘文一說引自明陳繼儒《巖棲幽事》,一說引自《小窗幽記》,無論出處為何,均為一篇文人警世小品。另外本品帶舊包裝,包裝上有唐云題簽“大滌子刻隸書竹臂擱板”,本品為唐云舊藏、上海文物商店舊藏,來源可靠,殊為珍貴。

石濤(1642一約1707),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后出家為僧,半世云游,以賣畫為業(yè),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唐云(1910—1993),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曾擔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務(wù)委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唐云對古書畫收藏亦情有獨鐘,醉心于石濤、八大、新羅、金農(nóng)、伊秉綬、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諸家作品,欣賞揣摩之余奠定了他清新俊逸,沉郁雄厚的畫風。此外,其對紫砂壺、硯臺、竹刻、印章、木版畫籍等均樂之不疲。

清中期 文岳英款竹刻詩文臂擱  長 25.5 cm

題識“會心不在專,得趣不在多,于拳石盆池間儼然具萬里山川之勢,片言只語內(nèi)宛然見上古圣賢之心。仁藪大兄屬 文岳英”

文岳英(1805—1871),號小南,湖南衡山縣人,道光丁酉(1837年)登拔萃科,京闈舉人,歷任戶部主事、方略館纂修,咸豐年間重修岳廟,加四品銜,誥授中憲大夫。晚年文氏主講衡山文峰、集賢、觀湘、衡陽石鼓、醴陵淥江等書院,學行文章膾炙人口,書法亦冠絕一時。

清早期 劉起款竹雕風雨歸舟圖筆筒  高 15.4 cm

本品筒身紋飾為風雨歸舟圖一幅,刻法大部采用淺浮雕,局部輔助運用陰刻技法,實為陰陽文合刻,畫面中心,一葉扁舟上一立一臥兩老翁,立者撐船,臥者撐傘遮風避雨,淺淺幾刀刻畫人物面部,神態(tài)怡然。近水遠山均用有層次的陰刻線條表現(xiàn),頗有風雨交加的感覺,顯得風大雨急。水中蘆葦幾叢以淺刻描繪,細膩靈動。山石以竹筒表皮上加陰刻線條表現(xiàn),顯得高出水面一層,立體感強,山石之上橫出怪柏蒼松、垂楊細柳,細節(jié)之處刻畫清晰生動,更于枝椏間、岸邊和山間加點細密小點,用以表現(xiàn)細小樹葉、水花或霧靄,凸顯雕法細膩獨到??诘着f鑲,古樸稚雅。

筒身另一側(cè)刻減地陽文“滿城風雨近重陽。戊戌春三月仿文五峰筆法”,鈐一陽文方印“昌復(fù)”,僅二十個字,分別采用隸書、楷書和篆書,筆力蒼勁,結(jié)構(gòu)和諧。所題“滿城風雨近重陽”是宋代詩人潘大臨留下的獨句,因其烘托場景自然高妙,而成為千古名句,后世多有文人續(xù)句。后言“仿文五峰筆法”,指刻畫筆意仿文伯仁其山水筆力清勁,巖巒郁茂,布景奇兀之意境。本品紋飾刻畫細膩自然,描繪一幅生動的風雨歸舟圖,仿若耳邊隱隱約約聆聽到風聲雨聲,頗為精彩;題錄詩文雅致而與紋飾相呼應(yīng),所刻題識筆力蒼勁有力,字字真識,頗為巧妙,實為不可多得的竹刻精品,收藏價值頗高。

劉起,生卒不詳,字韓抒,號昌復(fù),晚年自號可笑道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補博士第子員,雍正二年(1732)貢入太學,工詩善畫,兼善竹刻,年八十四歲而卒?!吨袢虽洝分杏涊d其“所刻筆筒秘閣,行書婉麗遒逸,花卉偶一為之”。劉起的竹刻作品并不多見,寧波博物館藏有一件劉起款的竹刻梅花圖臂擱,寥寥數(shù)筆刻畫文人畫氣息,筆力流暢自然,此件落款為陰刻行書,筆法流暢自然,可與本品對比而習其意趣。

清光緒二十三年 王勛刻竹黃神仙人物詩文扇一對  長 40 cm 長 39 cm

題識“高祖置酒沛宮,召故人父老子弟繼飲,自擊筑歌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咸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丁酉(1897年)七月上浣黃囗竹銘王勛刻”、鈐印“王勛”、“王方平降蔡經(jīng)家,召麻姑,少頃姑至,云鬟霧髩,都非時□,惟爪最長似烏距。丁酉(1897年)六月望后 陳澧作。”

王勛,字竹銘,浙江黃巖人,清末民初竹刻家,尤精竹黃雕刻,擅長陷地淺浮雕,多做人物,線條流暢灑脫,意境優(yōu)雅別致,傳世作品以執(zhí)扇、臂擱多見,曾開辦鄭益昌翻黃店,頗有聲名。

陳澧(1810—1882),字蘭甫、蘭浦,號東塾,世稱東塾先生,廣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六應(yīng)會試不中,先后受聘為學海堂學長、菊坡精舍山長,于天文、地理、樂律、算術(shù)、古文、駢文、填詞、書法,無不研習,著述達120余種,著有《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聲律通考》等。

清乾隆 剔紅八仙人物紋桃形盒 長 14.3 cm

清乾隆 剔紅八仙人物紋桃形盒 長 14.7 cm

清中期 黑漆描金嵌百寶神仙人物紋掛屏 110 × 72 cm

清乾隆 銅鎏金大白傘蓋佛母像  高 38.5 cm

此尊大白傘蓋佛母頭戴五葉冠,五葉大小相宜,葉狀若水滴,下嵌寶石,頂束高發(fā)髻,髻頂有摩尼寶,寶繒于耳際隨行曲張,束發(fā)自然垂于肩旁,發(fā)呈藍色,頭微向右垂。面龐圓潤,雙目微垂,眉間生出一目,彎眉長目,相容靜謐,雙耳穿大環(huán),下有花卉墜。全跏趺坐,端坐蓮臺之上,佩戴瓔珞釧環(huán),瓔珞長短不同,分三而垂胸前,居中者瓔珞若塔形,其下者最長,垂至臍部,臂釧位于肘部之上。上身袒露,顯得勻稱豐滿,天衣環(huán)繞雙臂而垂,自然垂于身后,下身著綢裙,衣緣鏨刻纏枝花卉。右手施無畏印,置于腿上,左手于胸前結(jié)印,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捻,原應(yīng)持有寶傘一柄。臺座為覆仰蓮花兩層,上緣飾有連珠紋,蓮瓣飽滿舒展,整像造型生動優(yōu)美,工藝細膩精湛。

大白傘蓋佛母,藏文名叫“杜甘姆”,大白傘蓋佛母是諸佛事業(yè)的化身佛,其化相亦有多種,包括千手、十臂、六臂及二臂相等。 其為三世如來的佛母,扭轉(zhuǎn)一切逆緣障礙的金剛本尊,降伏妖魔的賢神,大白傘蓋經(jīng)典是一切密咒的精華。大白傘蓋佛母形象有寂靜和憤怒兩種。寂靜像為一面二臂三目,金剛跏趺而坐,右手持白傘蓋,左手結(jié)施無畏印,身色潔白,全身嚴飾種種瓔珞,本尊便為此種寂靜像大白傘蓋佛母像。

此尊造像遵循寫實藝術(shù)風范,造型端莊大氣,神韻莊嚴華美,金色璀璨奪目,在服飾上沿承了明代內(nèi)地造像藝術(shù)的傳統(tǒng)風貌,采用寫實手法處理衣紋,達到厚重而流暢的自然樣式,具有強烈的層次感。同時,其銅質(zhì)細膩,鑄造精湛,雕刻嫻熟,金水保存完好,發(fā)冠、瓔珞、釧環(huán)所鑲嵌寶珠亦保存完好,加之體量碩大,胎體厚重,實為清代金銅佛教造像之佳作,藏而供奉,實為結(jié)大善緣,取大功德之妙事。

清 描金、彩繪大威德金剛擦擦七件  尺寸不一



張楫如為奚旭刻田黃薄意山水紋方印
重 44.5 克 高 5.9 cm
邊款“歲次旃蒙單閼如月西橋琢”、印文“文彝軒藏”

本品田黃為材,以薄意作山水,結(jié)篆取法鐘鼎大篆,疏密舒展、和諧暢達,刀落石開出盡顯周秦璽印之古蒼凝重,邊款“歲次旃蒙單閼如月西橋琢”,印文“文彝軒藏”。旃蒙單閼如月是歲星紀元法,意思為乙卯(1915年)冬月刻。結(jié)合落款“西橋”和印文可知印章是張楫如為江陰旅滬巨商奚光旭所作。雖楫如先生以刻竹聞名于世,然其治印亦不同凡響,細觀此印就可發(fā)現(xiàn),刀法篆法皆有所本,巧中藏拙。與其竹刻作品一樣,篆刻作品流傳于世的十分罕見,目前僅見1981年日本二玄社出版的《篆刻叢刊》第39卷第173頁收錄有五方,是具有明確記載的張楫如篆刻作品。

張楫如(1870-1924),號西橋,金石家,擅刻竹、扇骨,微雕方面獨具一格,并擅長仿古,當時曾聞名海內(nèi)外。張楫如刻印,必擇夜闌人靜,在燈下操作,他的字雖細于秋毫,但都以大刀雕刻,當時上海雕刻同行亦有佼佼者,但都只能刻陰文,惟獨張揖如能刻陽文。與吳昌碩、王一亭交往甚密,滬上著名收藏家周湘云、張石銘等亦為張家至交。

陳巨來款田黃龜鈕印  重 18.8 克 高 3 cm
邊款“丙子三月巨來仿漢”、印文“天賜長年”

清乾隆 掐絲琺瑯纏枝蓮獸面紋花觚  高 33.2 cm

清乾隆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長頸瓶  高 17.3 cm

銅素鏡  直徑 30 cm  帶舊包裝
來源:關(guān)祖章舊藏  中國嘉德2004年2月15日拍賣會第2393號

清 端石古鐘硯  長 14.6 cm  帶整挖紫檀盒

本品端溪石制,水坑佳材,石質(zhì)細膩滋潤,呵氣成澤,通體冬瓜瓤、青花、魚腦碎凍及火捺紋石品,呈長方形,硯面琢出鐘形硯堂,鐘鈕鐫一雙夔龍,古鐘上部在云雷紋地上琢雙螭,龍紋卷鼻張口,伸足弓背,顧盼相向,不怒而威,古鐘的下端呈曲形,飾回紋,硯周緣刻連貫的波曲紋,細膩而精絕。硯側(cè)銘文“臣圖薩布恭制”,另一面為滿文吉祥語 “福壽康寧”。

此硯硯質(zhì)精良,硯體厚實,造型、紋樣精細無比,硯銘書寫、刻工也是認真嚴謹,一絲不茍,配整挖金星紫檀木硯匣,是一方大臣進貢圣上的貢硯。北京故宮藏有一方清康熙端石二龍戲珠硯,硯側(cè)銘文“康熙十八年五月恭制 小臣劉源”,另一方為道光端石寰海鏡清硯,硯背銘文“臣李鴻賓恭制”。此二硯可以與之互讀。

圖薩布,滿族正紅旗人,瓜爾佳氏,乾隆舉人,由主事累擢甘肅蘭州道,撒拉爾回犯蘭州,圖薩布防御有功,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任湖北巡撫,后任廣東巡撫。

清 王澍款端石隨形大硯  長 45 cm
帶龍錦錦囊、帶日本包裝

本品端石制,色紫質(zhì)潤,硯材飽滿碩大,硯堂有翡翠斑,隨形而就,淺琢硯堂,平坦如鏡,硯額有篆書銘文“寶我石田”,觀此篆書銘文,雖只四字,字字結(jié)構(gòu)穩(wěn)健,結(jié)字勻稱端莊,法度分明,規(guī)整森嚴,筆畫雖纖細,但筆力內(nèi)凝,入規(guī)出矩,火候純熟,乃為一代書法高手。落款“良常老人澍制”,鈐二小印,一曰“澍”、一曰“若林”,蓋出自王澍手筆。硯側(cè)依石璞之形,不飾繁縟,一任自然,得古樸天趣,一派文人雅韻,翁方綱謂王澍篆書得古法,當為第一,如此材碩質(zhì)佳之巨硯,當是王氏臨池作書寶愛之物。

王澍(1688-1743),世稱王良常,字若林,又作若霖、林,號虛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別號竹云,晚號良常老人,江南金壇人,清代書法家,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入翰林,績學工文,尤以書名,官至吏部員外郎,康熙時以善書,特命充五經(jīng)篆文館總裁官,告歸后益書,名播海內(nèi),摹古名拓殆遍,四體并工,于唐賢歐、褚兩家,致力尤深輒跋尾自道所得,后內(nèi)閣學士翁方綱持論與異,謂其篆書得古法,行書次之,正書又次之。著有《淳化閣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虛舟題跋》等,《篆書軸》于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書跡較多。

明 歙石抄手硯  長 26.8 cm  帶天地蓋

本品以羅紋山舊水舷坑歙石為材,通體呈石色青綠,遍布細羅紋及青黑晶瑩的角浪紋,質(zhì)堅密瑩潤,有鋒芒易下墨。硯身長方形,硯材碩大,形制規(guī)整,硯背琢抄手,硯堂平坦,一指槽墨池,三面起寬邊,左側(cè)琢銘文曰“結(jié)茅壅雙縣,南去柳樹八里,東為寒雅墅,西為桑乾河,第七十八辛已 老猩”,淺刻而成,筆畫質(zhì)樸古雅。

抄手硯的硯底挖空,兩邊為墻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故名之,長方形抄手硯為宋代硯之主流,明清兩代多有仿制,本品便為此種佳品,頗具古意,得趙宋之神韻。同時,此一方硯著錄于《龜阜齋藏硯錄》中,來源可靠,體量較大,選材上乘,實為文房收藏之嘉選。

“龜阜齋”是山田奐先生之齋號,龜阜齋主人與日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長尾甲同是四國高松市人受之影響及秉承祖上美德,淡泊名利,雅好中國文化,尤鐘情于中國古硯之收藏。1992年,龜阜齋主人薈集所藏古硯,經(jīng)沙孟海、謝稚柳等署題,顧廷龍作序,由上海書店精印出版《龜阜齋藏硯錄》,書中詳述龜阜齋所藏名硯,若本方歙硯,確為龜阜齋主人心賞之物,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清早期 藏青緞織彩云金龍紋吉服袍  163 × 136 cm
來源:北京工藝懋隆貿(mào)易有限公司(原北京工藝進出口公司)舊藏

王玉祥作緙絲春游圖掛屏  149 × 50 cm
附南通宣和緙絲研制所收藏證書

緙絲織造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它最早起源于漢代緙毛,歷經(jīng)唐、宋、元日趨發(fā)展成熟,及至明、清兩代走向輝煌。緙絲,又作刻絲或克絲。它是一種運用“通經(jīng)斷緯”或曰“通經(jīng)回緯”技法織造而成的平紋織物。本品織山水樓閣之景,云霧繚繞,似人間仙境,山路蜿蜒崎嶇,有兩三高士騎馬登高,漁船停泊至山腳水岸,工藝精湛,圖案典雅,別致多樣,緙工精致,色調(diào)古樸,是一件難得的陳設(shè)裝飾佳作。

王玉祥(1946-),男,浙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宣和緙絲研究所所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shù)國際組織的研究機構(gòu)團體會員,與蘇州王金山并稱中國緙絲界“二王”。

【展拍信息】

中國書畫、瓷器、家具工藝品、古籍善本 碑帖法書

預(yù)展:2014年9月17 — 19日

拍賣:2014年9月20 — 23日

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