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式藝術家與嘉賓致辭
2014年6月7日16:00,“夢魘的現(xiàn)實主義——張文榮個展”在今日美術館盛大開幕。此次展覽作為藝術家本人在國內(nèi)亮相的首次個展,集合了藝術家張文榮近年來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同時,此次展覽項目也是今日美術館扶持青年藝術家的又一亮點項目。
藝術家張文榮
當夢魘遇上現(xiàn)實主義
作為一位80后的青年藝術家,張文榮的藝術作品呈現(xiàn)出了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個人印記。“夢魘”作為異想世界中的非真實影像,當它在藝術家張文榮的作品中通過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帶給觀者的是對現(xiàn)實主義的強烈思考與感悟。知名評論家杭春曉在展覽開幕式上說:“在張文榮之前的創(chuàng)作中,他帶給我們的是對特定場景或空間的追溯,在這次展覽中,有許多新的作品呈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張文榮藝術語言的多元化表現(xiàn)。”在張文榮的繪畫中,無論是畫面中幽謐的森林和林中怪異的生物,還是斑駁的光影與扭曲人體,亦或是某個特定場景的時光凝固與追溯,都被一層彌漫在畫面表層似有若無的憂傷霧霾所籠罩。靜靜地在這些畫面前佇足,觀者不自覺地會與張文榮的藝術語言產(chǎn)生共鳴,在當下這個復雜、紛擾、憤懣、憂傷、喜悅、幸福等不同情緒混雜的快節(jié)奏社會,我們似乎已經(jīng)分不清什么是真實的、什么又是虛妄的。
觀眾在專心欣賞藝術家作品
英國藝術家弗塞利曾說過:“最為深不可測的藝術領域是夢”,張文榮的作品不僅將夢魘用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更將其與現(xiàn)實主義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帶給每個觀者的是最為直接而強烈的視覺印象與情感共鳴。
【相關閱讀】
展覽開幕式上藝術家與嘉賓合影
用繪畫記錄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
張文榮對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闡釋道:“繪畫對于我來說,就像是日記一樣,我可能每天都會畫,甚至一天會畫幾幅作品,我已經(jīng)把繪畫當成了日記,我通過它來記錄每天的所聞、所見、所感、所思,我試圖用繪畫表達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這些作品不僅僅有我藝術手法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我生活的記錄與表達,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是一個故事。”當夢魘碰撞現(xiàn)實主義,于是在張文榮的繪畫中,我們看到了他賦予畫面的情節(jié)性,他塑造的不是一場主題鮮明的悲喜劇,也不是內(nèi)容平實的生活劇,他成功地為我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夢境中的懸疑大戲。
展覽現(xiàn)場
在作品中,張文榮不側重于某一種語言、技法、色調、主題,因為在張文榮看來,繪畫是要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繪畫是不為任何人、不為任何名利的,繪畫只為單純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藝術家張文榮就這樣在不同的藝術風格與語言之間游移穿梭,從而自由地構建出存在于自我內(nèi)心的真實。于是在張文榮的畫面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多元化的藝術情境,是立體化的藝術風格,是透過記憶中光怪陸離的夢魘所浮現(xiàn)出的對于日常世界的投影。
展覽現(xiàn)場
張文榮作品《風景》
在紛雜中堅守藝術的心理坐標
策展人魏星在展覽序言中說:“在21世紀這個當代藝術越來越依賴觀念、技術和新媒體的時代,單純的架上繪畫所提供的二維圖像,就如同我們身處的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鏡像在藝術家心理層面的投影,它使得我們可以在這種相對靜止的關系里去深入地窺視和探查這種心理世界的變化,并在其中找到自我對應的心理坐標,而張文榮的作品毫無疑問就具有這樣的特性和品質。”在這樣一個藝術家越來越注重形式與噱頭的時代,張文榮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拋卻形式,堅守藝術的心理坐標,堅持用藝術追尋對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的探查與審視,用藝術表達上的張力,帶領觀者沉入內(nèi)心記憶與精神世界的契機。
張文榮作品《我們》
當夢魘遇上現(xiàn)實,藝術家張文榮為我們所呈現(xiàn)的“夢魘藝術”,就像是構筑了一個謎一樣的異度空間,當我們沉浸于此時,感受到的不僅是現(xiàn)實世界的多維變化與多面情感,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剝離夢魘畫面中的層層藝術迷霧,深刻地感悟到來自藝術家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靜靜感受張文榮的這些作品時,這樣一種純粹的、真實的藝術,深深地震懾與打動著每位觀者的心。
據(jù)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6月16日。
【編輯:李保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