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瑞典青年雕塑家漢森報名參加南京國際美術展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作者:黃志毅 2014-05-09

漢森

2007年,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青年漢森(JohannesNielsen)憑著一顆“好奇心”踏上了中國土地。半個多月的旅游經(jīng)歷,美麗壯觀的天安門、故宮、長城使他深深為古老中國的悠久文化傳統(tǒng)所震撼,更為現(xiàn)代中國的高速發(fā)展進程所折服。國家博物館、美術展覽會的高雅氛圍為漢森開闊了視野,與現(xiàn)在的愛妻蓓蓓的爛漫邂逅,成為他毅然定居北京的決策,展開了人生的一段藝術情緣。

談起自己的藝術生涯,漢森開心自豪地談起畫家爺爺和從事藝術工作的父母所賦予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啟迪。“記得我在八歲左右的時候,每當入睡前躺在床上,一種奇妙的感覺總是如影隨形:我幻想我身體各部位都和我白天看見它們的大小和形狀完全不同。有的時候,我的拇指變得和房子一樣大,而我的腰卻苗條得像針。這種幻覺栩栩如生,讓我不得不睜開眼睛以確認這種感覺并非是真實的。”這是一段來自漢森的童話般自述--另一個世界。

“正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意識到世界上的生命現(xiàn)象有不同形式的表現(xiàn)。一些是人們?nèi)庋劭梢姷模硪恍┠憧床坏娇伤廊淮嬖?。一個理性的客觀現(xiàn)實和一個有心靈體驗的內(nèi)在現(xiàn)實。它們同樣的存在,同等的真實。而后,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我曾經(jīng)拒絕了諸如此類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內(nèi)心幻想,認為真實僅僅是指那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到了高中,我選擇了學習木工。這個工作富有建設性的意義。用木材親手去建造一座房子暫時滿足了我的頭腦和雙手,然而卻不能滿足我的內(nèi)心和靈魂。在瑞典西海岸的陽光和松林中,我的內(nèi)心渴望著另一個地方……”

“幾年后,我開始在倫德藝術學校學習藝術設計。在那里,我重新意識到了心靈中的內(nèi)在現(xiàn)實:一個人身體的形狀可以沒有任何定律和限制。自那以后,我思索的問題是如何用石膏,粘土,或銅去創(chuàng)造一個客觀的個體。在這個個體中,我們的內(nèi)心現(xiàn)實得以實現(xiàn)。”

穿越瑞典西海岸的陽光和松林,漢森的內(nèi)心在渴望尋找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中國夢”。語言不通,幾經(jīng)波折,終于在2008年從北京費家村藝術區(qū)搬到現(xiàn)在的宋莊工作室。走進他的工作室,屋頂?shù)跹b的燈具將室內(nèi)照得更為敞亮,墻壁和柜面陳設著漢森的作品。木工出身的漢森,喜歡制作以精美人形和可愛動物的小型雕塑。在有限的空間里,工作臺上擺滿了各種工具、材料和半成品。功能各異的小型機械設備,可依照創(chuàng)意構思進行裁切、印制、塑形。地面散落的木屑尚未掃盡,顯示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之艱辛……

博大精深的中國的書法藝術和水墨畫,是漢森最為癡迷的情趣愛好。一杯烏龍茶,也是他品味中國茶道的苦澀樂趣。在漢森工作室的休息區(qū),還有一個用于打坐的蒲團。來自中國的道教傳奇,是漢森早在瑞典時就已知曉、苦求探尋的東方魅力。他自稱每天都會花一點時間在此靜思冥想。是虔誠的道教信徒?還是在尋找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犀?……

言語中,漢森常常提及“緣分”一詞:“世界上有這么多國家,我卻偏偏選擇來到中國,這就是緣分吧。我一直都相信機緣,我來到這里,語言不通,租了一間公寓,就這樣開始。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我真的覺得這就是上天的旨意。”

漢森高興地說: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促使他來到這里,但真正讓他留下來的卻是一種“活力”,促使他想要成為其中一員。藝途坎坷,卻有幸尋找到生活的甜蜜伴侶--美麗的中國妻子蓓蓓。當問起他在宋莊藝術村的駐留是否與中國愛妻有關系時,漢森否認道:“我們那個時候還不認識,我是只身一人來到中國的,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愛,真的是因為好奇心吧。來到這里,讓我感覺想要了解更多,直到現(xiàn)在也是如此,我還是處于一種‘饑餓’的狀態(tài)。我開始學習中文,努力融入這里的環(huán)境,雖然到現(xiàn)在還只會說一點點。”電話中,漢森感謝愛妻蓓蓓,提及她在搜集網(wǎng)絡的海量信息中,細心留意到南京國際美術展的征稿公告,并盡快將作品資料和報名表發(fā)給組委會,表示了將最佳作品在國際大展平臺獻藝的強烈愿望。

瑞典雕塑家漢森藝術作品:靈路(銅雕)

瑞典雕塑家漢森藝術作品:氣氛(銅雕)

在他提供的畫冊《瑞典雕塑家漢森藝術品選》(Selectedartworks)中,我們饒有興趣地瀏覽了他的藝術作品和展覽經(jīng)歷——

TheOsbornestudiogallery(倫敦/英國);DanArt(Österlen/瑞典);PUNTOGalleri(米蘭/意大利);DaminaGalleri(香港);Panncentralen藝術畫廊(Mariestad/瑞典)……

在最近的一件藝術作品里,我用一個新的層面去解答這個問題-我將雕塑鑄成了蠟燭。和我之前凝固不變的銅雕相比,蠟燭雕塑揭示出了客觀現(xiàn)實和內(nèi)心現(xiàn)實相互交融轉(zhuǎn)化時刻的狀態(tài)。一開始,你看到的是蠟燭在你面前的完整形式。而后,通過一道單一的火焰,她開始溶解于無形的空間。蠟燭正完成著從客觀現(xiàn)實到內(nèi)心現(xiàn)實的交融和轉(zhuǎn)化。燃盡,唯一剩下的就是存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印記。“現(xiàn)實”最終回歸于起初的創(chuàng)作之源。

在北京宋莊畫家村,熱情豪爽的漢森交往廣泛,結交了一群畫家朋友,完全融入了活躍的藝術圈。去年,他和一群老外在宋莊熱熱鬧鬧地舉辦了多風格、多材料、無主題藝術作品展覽,更引起媒體受眾和畫家們的津津樂道、關注點評。

一段奇特經(jīng)歷,一份藝術情緣。性格樂觀開朗的漢森,既有創(chuàng)作的艱辛,又有愛情的收獲,何樂不為?也許,我們會從瑞典雕塑家漢森提供參展的藝術作品中來感悟其中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