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KIDS”展覽現(xiàn)場,2014.
如果按照排列組合來考慮,“本地”畫廊展出在“本地”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家作品,在近期的上海并不多見。胡子一直是以表現(xiàn)年輕女性心境的紙本水粉作品被大家熟知。在這次呈現(xiàn)藝術(shù)家兩年來創(chuàng)作面貌的個展中,大多數(shù)作品依然是用水粉作為媒介,在數(shù)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中她發(fā)展出自己畫肖像的方式:只使用一支筆完成整幅畫面,在上底色后先畫眼睛、順勢畫出鼻子和嘴,然后畫頭發(fā),最后完成畫面下部的衣服等部分。不提前打鉛筆草稿,也沒有素描本上的設(shè)計小稿,要么畫好,要么撕掉。
在三個平行展室之外的走廊墻面上能夠看到兩句中英文貼字,中文為譯文:“我們所追尋的正是已擁有的,一個可以并肩創(chuàng)作的愛人和朋友,忠誠而自由。” 此話摘自藝術(shù)家去年年初從友人那里得到的Patti Smith的自傳體小說《Just Kids》,在第二個展室的最醒目的位置,友人的畫像《Z》(2012)與藝術(shù)家自畫像《Kid》(2012)并排陳列。
在去年秋天的群展上,她展出了在當時開始“重拾”的油畫,一蹴而就完成的小尺幅《Girl》,題目說的是植株的性別,濃重的植物葉片有果斷的邊緣與尖端,筆直細致的脈絡(luò),像充滿信心時刻勇于冒險的角色。 這次的個展中能夠見到更多,同樣也是小尺幅,邊長20cm到40cm不等的矩形畫面,像120畫幅的照片,或者被裁剪過的iphone生活照,只夠承載一個核心視覺要素,強勢引導觀眾視線,一種神情或一處地標,信息誓在必達?!禨aint-Pual》(2013)是藝術(shù)家在巴黎第四區(qū)生活時頻繁途徑的圣保羅地鐵站標示,Patti也只身闖蕩過巴黎;《Chelsea》(2013)是上世紀60年代末紐約藝術(shù)家聚居的Chelsea Hotel,那是Patti生活過的紐約。
情感線索貫穿著整個展場。誰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對號入座、感同身受,被某句別的人生淬煉過的箴言或歌詞縈繞心頭。讀者也不必刻意重溫Patti的作品或者她與伴侶的關(guān)系模式等人生細節(jié),或者只需了解:認為客體與自己的命運有關(guān)系的想法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想法,但這是人類普遍擁有的念頭,一如布勒東感到蘭波的詩與自己有了某種神秘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們的胡子深感自己的人生與Patti Smith在某處有著聯(lián)結(jié)。再回頭看她筆下有著濃眉厚唇、高顴骨深淚溝的肖像,她自己、她的Z ,Patti Smith,Robert Mapplethorpe,Andy Warhol,David Bowie,Keith Richards,瞳色和人生各異。而五官間與發(fā)際處常見的留白縫隙則道出了一些與水粉這一媒介難以更改的特性契合的氣質(zhì),那是時刻保持的安全距離,是敏銳的自我防衛(wèi),是互相需要和互相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