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2014年3月7日下午4點,由臺灣關渡美術館主辦,99藝術網協辦,馮博一、王麗雅任策展人的“覺知的重置——龐茂琨作品(2012-2014)”展于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開幕。
“綠色精靈”赴臺做客
關渡美術館的一層區(qū)域由三個客座展廳組成,該展廳通常邀請來自臺灣以外卓有成就的藝術家舉辦展覽,旨在為當地學生及藝術家們提供學術交流機會。本次主辦方將整層的開闊空間都用作展示龐茂琨的18幅油畫作品及24幅創(chuàng)作手稿與草圖,并承襲了2013年北京中國美術館及成都K空間展覽的視覺效果:與新作主色調遙相呼應的綠色墻體。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甚至以夢幻的“綠色精靈”來比喻龐茂琨的作品。
開幕現場嘉賓云集,臺灣寒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收藏家、藝術品經紀人王定乾、羲之堂堂主陳筱君、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等與來自大陸的批評家、藏家、機構負責人相聚關渡。并且,他們中的大多數與龐茂琨都是熟識已久的老友。如龐茂琨在開幕致辭時所說,他“與臺灣很有緣分”,自上世紀80、90年代起至今他曾多次在臺灣舉辦展覽,龐氏作品也很早就受到當地藝術家、機構與藏家的喜愛。
藝術家龐茂琨
臺式語言解讀龐氏風格
龐茂琨的作品被界定為“中國現實主義繪畫”,這一概念的提出遵循著中國油畫受到蘇式教育影響后一直延續(xù)的發(fā)展脈絡,但在臺灣并不存在討論此種“現實主義”的歷史語境。脫離中國現實主義觀念的束縛,臺灣當地觀眾對于龐茂琨新作有著獨特的臺灣式解讀方式。
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就用極富臺灣味道的“有梗”來形容龐茂坤新作。作品《過客》系列描繪的是在景區(qū)觀光的游客群像,他們被石館長解讀為渴望交流,遙望海峽另一方的兩岸群眾。來自臺灣當地媒體的記者敏銳地發(fā)現了《過客》系列與《鏡花緣》系列的差別:前者是快照式生活片段捕捉,后者則通過模特擺拍式的肢體與表情營造除了劇場特性,“蠻堪玩味的”。
藝術使者促進兩岸溝通
寒舍董事長王定乾在開幕致辭時笑言,藝術更能作為兩岸交流溝通的有效橋梁。有著藝術家與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等多重身份的龐茂琨自然地成為了藝術使者,他希望不止步于舉辦個展的形式讓臺灣觀眾了解大陸藝術,還應該在美術學院之間進行更多的互動。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關渡美術館館長王俊杰都提出了相同的期望。在藝術家之外,機構負責人、藏家、學者、媒體等也都在為兩岸的文化藝術溝通而努力。有著更多藝術交流的未來“還蠻值得期待的”。
龐茂琨關渡美術館展覽現場嘉賓合影.
龐茂琨及其夫人
藝術家龐茂琨、收藏家史金生、99藝術網董事長楊凱合影
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友致辭
關渡美術館館長王俊杰致辭
99藝術網董事長楊凱致辭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龐茂琨新作
【編輯: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