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羆工作照
石羆這些年一直在畫城市,畫殘破的房子。不管它們在現(xiàn)實中是新的還是舊的,只要出現(xiàn)在他的畫面上便無一例外地帶上了記憶的痕跡。這些痕跡讓真實的街區(qū)看起來好象一張導游示意圖:可辨認、位置準確但形象卻失真,有點俏皮又有點傷感。
石羆喜歡描繪市井的紛繁已非一日兩日,在他早期的靜物作品中 ,雜物的堆積與擁堵一如城市的喧囂;在新近的大巴系列中,卻又很容易讀出古代文人閑情雅聚時的氣息,原本奔忙的場景在平面化的轉換中,旅途詩意化了;新近名為《偷窺》的系列作品是由大場景與室內聚焦結合而成的,畫面上混亂中的秩序感夜色的描繪下顯得有幾分神秘,又有幾分悸動。對細節(jié)刻畫是那樣地冷靜,甚至在某些局部近乎冷酷。然而作品的最后呈現(xiàn)卻又讓我們感覺到一種可觸碰的體溫,它讓許多被定格了的過去鮮活起來。這樣的細節(jié)很重要,散落的微聚場景在全景中突兀地各自為陣,有點像萬花筒,將展現(xiàn)城市的不同角度同時呈現(xiàn)出來,這個全景也就成了切片式的,或角落式的。
《3號車間》2012年,200X200,布面油彩,石羆。
這種在大小場景交錯的嘗試中,石羆的顏料現(xiàn)在是越畫越薄,這樣的趨勢既同藝術家近來的感覺有關,也與藝術家的一向美學主張有關。一方面,石羆在繪畫中想讓大腦充分用上 ,同時他又想讓畫面流露出隨意書寫的暢快,一如那些斑駁的記憶。另一方面,石羆毫不掩飾自己的有點復古情節(jié),對他來說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即是人和自然貼近,無論是構圖還是小樹之類的刻畫,他都以一種自然的心態(tài)去對待。也正是得益于這種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石羆才能夠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所以他不同階段的作品總是會打破我們之前的印象,但又從來都不會太突兀,穩(wěn)健之氣經(jīng)由手上筆尖與畫布的真切感覺通達了傳統(tǒng)美學的領悟層面。
殘敗感是這個城市不可逃避的,作為個體的自然表達,在記憶痕跡間的石羆更喜歡去捕捉一種休閑感,而那種破舊即意味著休閑,所以破舊對石羆來說其實是一種值得享受的東西。并且那些破舊的痕跡其實在畫面上已經(jīng)漸漸脫離了殘敗感,倒是成了一種裝飾,反而充滿生機。因而這種休閑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生命力,就像他新作中由夜景帶出的感覺那樣:并不是只有陽光才能讓人興奮。
于是,每當貴陽的夜生活開始沸騰的時候,自命為“夜行騰”的石羆便開始畫畫,并在休息的間歇靜靜地聽著音樂欣賞自己的畫。當然,也許他看的已經(jīng)不是畫面,而是記憶的片斷,就像我們今天,再過二三十年,回過頭來看看它就是這個樣子,到處亂七八糟的,這些東西正在消失,是城市的記憶,這些特殊的記憶恰好對應了一幅海外華人中廣為流傳的對聯(lián):國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國是真臟真亂真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