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繼高作品(圖片資料)
——書畫名家面對贗品發(fā)生的那些事兒
在整體落槌不久的2013年藝術(shù)品春拍中,贗品仍然是許多拍場的“必備品”。只是,圈內(nèi)人士對此已經(jīng)見怪不怪。
自從有了藝術(shù)品市場,無論東西方,贗品就一直如影隨形。南京著名藝術(shù)市場推廣人、作家紀太年說,如今假畫幾乎到了泛濫的程度,在拍賣公司、畫廊、私下交易中,贗品數(shù)量逐年上升,一些市場銷售火爆的書畫家,其市場贗品比例最高能達到90%以上。
藝術(shù)家個性迥異,面對自己作品的贗品時,態(tài)度也是千差萬別。近日,紀太年就以多年行走于藝術(shù)圈的經(jīng)歷,向記者講述了書畫名家面對贗品發(fā)生的那些事兒。
拍案而起型
吳冠中:與拍賣公司對簿公堂
吳冠中對待假畫也是深惡痛絕。1993年,上海與香港的兩家拍賣公司在香港的一次聯(lián)合拍賣中,出現(xiàn)了一幅署名“吳冠中”的作品《毛澤東炮打司令部》。吳冠中判斷是贗品,要求拍賣方撤下,但拍賣方堅持認為是真跡,繼續(xù)拍賣,結(jié)果該畫以50多萬港幣成交。吳冠中遂向法院起訴兩家公司。官司打了3年,吳冠中勝訴,獲賠約二三萬元,但法院其他判決條款諸如“向吳冠中道歉”“在媒體上聲明是假畫”等并未得到執(zhí)行。此后,吳冠中又遭遇了多次令他十分悲憤的假畫事件,失望之極,曾對身邊朋友說:“從此以后,即使有人當面做我的假畫,我也只當沒看見!”
根據(jù)《著作權(quán)法》,制售假畫是一種侵權(quán)行為,而著作權(quán)所有者——畫家本人無疑是假畫的直接受害者。
上世紀90年代初,安徽有個專做喻繼高假畫的人,一次聽說喻老到了安徽太和縣,就帶了一幅自己畫的贗品前往,對喻老說:“喻老師,這是我?guī)啄昵霸谀慵屹I的一幅畫,你還有印象嗎?”喻老看后知道是贗品,說:“我平時畫畫不是這樣畫的,用色也不對,要不我來幫你收拾一下?”之后,喻老花了一個多小時將那幅畫進行了修改,改完后道:“丑姑娘打扮打扮,變得好看多了。”遂把畫還給了對方。
后來,市場上喻老的假畫越來越多,他終于忍不住拍案而起。1997年1月,喻繼高了解到南京有家拍賣公司的預展上一次性出現(xiàn)了4幅自己的贗品后,非常氣憤,遂請律師向有關方面投訴,又邀當時江蘇畫壇大名鼎鼎的10多位畫家共赴預展現(xiàn)場,經(jīng)激烈交涉,拍賣方撤下現(xiàn)場40多幅贗品。
見怪不怪型
蕭平勸導造假者:“你還要多下功夫”
錢松喦:面對贗品說“這是我畫的”
由于假畫無處不在,行內(nèi)人已覺得司空見慣。所以,有的書畫家在面對贗品時,會采取超脫的態(tài)度,不去管它。
本世紀初的一天,南京書畫家蕭平去南京清涼山公園參加有關龔賢的一個紀念活動,順便在清涼山書畫市場轉(zhuǎn)了轉(zhuǎn),竟然在一個小門面里發(fā)現(xiàn),有人正在“生產(chǎn)”蕭平的假畫,而且旁邊擺放著幾張已經(jīng)做好的落款為“蕭平”的贗品。讓人吃驚的是,那人見蕭平前來,并不慌張,輕描淡寫地對蕭平說:“借你的名頭,賺幾個小錢,混口飯吃。”蕭平對此類現(xiàn)象也是見怪不怪,對造假者說:“你還要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行。”說完走人了事。
上世紀80年代,“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之一錢松喦先生的畫作價格已經(jīng)不菲,贗品也跟著多起來。一次,一個買了一幅署名“錢松喦”作品的藏家,拿畫來請其鑒定真?zhèn)?,錢松喦一看就知道是贗品,卻說:“是我畫的。”來人走了之后,旁邊內(nèi)行人問錢老:“這幅畫明明是贗品,您怎么承認是您畫的呢?”錢老笑道:“一般來說,買得起我的畫的人都是有錢人,有錢人拿出點錢來分給大家用用,不是挺好嗎?”這一匪夷所思的回答讓在場的人哭笑不得。
特別善良型
啟功:面對贗品說“比我寫得好”
亞明:為假畫題跋減少買家損失李劍晨:為買假畫的藏家送真畫
集詩、書、畫和文物鑒賞于一身的啟功先生,是享譽國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也是一個十分超脫、風趣的人。每當聽到有人尊稱他“大師”,便說:“你們少說了一個‘犬猶兒’。我是那個獅”,說完向人做獅吼狀。他對自己作品的偽作也表現(xiàn)得特別灑脫。一次,他聽說有一家“造假作品”的專賣店,便去了那家鋪子,還看到了“自己的作品”。有人過來問:“啟老,這是您寫的嗎?”啟老聽了,微微一笑說:“比我寫得好。”過了一會兒,他又改口:“這是我寫的。”事后他說:“人家用我的名字寫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難缺錢,他要是找我來借錢,我不是也得借給他?”
亞明:為假畫題跋減少買家損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花4萬元買了一幅約6平尺、落款“亞明”的人物畫,輾轉(zhuǎn)找到亞明請其鑒別真?zhèn)?。亞明確認為贗品,但了解到買家為買這幅畫花了自己兩年的收入之后,于心不忍,提筆在畫上題跋。大致意思是說,某年某月某日,某先生帶了一幅人物畫來請我鑒定,開始我覺得此畫不像我畫的,再細看,似乎又很熟悉,到底畫中女子是誰呢?可能是春蘭(著名作家梁斌長篇小說《紅旗譜》中女主角——筆者注),春蘭是以大畫家黃胄太太鄭聞慧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想來與他們多時不見,甚為想念。
亞明先生的這段題跋雖然對此畫的真假問題不置可否,但這幅畫因為有了這段題跋而價值可觀,買畫人的損失因此得以彌補。
李劍晨:為買假畫的藏家送真畫
上世紀80年代末,蘇北漣水一名喜歡玩畫的人,買了南京畫家李劍晨先生畫的一幅“大公雞”,請李劍晨鑒定。李劍晨鑒定為贗品后,買畫者說這幅畫是他花了400多元錢買的,是他整整兩個月的全部收入。李劍晨遂拿起筆,給來人當場畫了一幅等大的“大公雞”,又寫了一幅書法,一并贈送素不相識的買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