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mms在2013柏林當代藝術(shù)展的展區(qū)
在其最初的五年間,柏林當代藝術(shù)展(Art Berlin Contemporary,簡稱“ABC”)一直被缺乏合適的標簽所困擾。一些德語的藝術(shù)術(shù)語,如Verkaufsausstellung或Leistungsschau也許符合ABC的抱負理念,但卻可能顯得不夠?qū)I(yè),同時也會給非德語世界一個除“商業(yè)展覽”或“展銷會”之外別無他物的簡單印象。“商業(yè)展覽”最直接地意味著畫廊展覽,而“展銷會”一詞在不久前的Station Berlin上則和褻瀆接壤。
然而更重要的是,ABC本應支持畫廊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zhuǎn),但那些非柏林的收藏者經(jīng)常在ABC上不知所措。去年有一對夫婦甚至問我,半開玩笑地,他們在展覽中是否能購買藝術(shù)品。在柏林藝術(shù)論壇(Art Forum Berlin)關閉之前的頭三年里,這倒是沒什么問題。按照一位創(chuàng)始人的說法,ABC最開始是作為一個樂趣盎然的項目,而并沒有基于這座城市的藝術(shù)市場。然而,因為外界對于ABC最開始三年的廣泛關注,這個大二的朋克青年不得不扔掉他Bukowski的唱片,脫掉夾克,換上了西裝和領帶。
同柏林本身一樣,這個市集也經(jīng)歷了一次進化,而非身份的簡單轉(zhuǎn)化。2011年的展會“關于繪畫”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屆。拋棄了策展人這根拐杖而傾向于由藝術(shù)家來推動的模式,那次展會給了自己一個更加非正式的設定。但是用腳手架支撐的墻壁和現(xiàn)在看起來有點濫用的戲劇化的聚光燈,還有單色的系列作品使得去年的展覽有點酷過了頭。那一次,畫廊和藝術(shù)家過分在意周邊環(huán)節(jié),而不是用呈現(xiàn)有質(zhì)量的作品來吸引參觀者,或者去創(chuàng)造新的表演和形式。
以Pae White的鐘聲作品“CNVIVAL”為背景,參觀者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置身于Pina Bausch校友Alexandra Bachzetsis的舞蹈演出中;Thomas Zipp的極簡主義搖滾演出,戴面具的表演者吹起大號的工業(yè)氣球,任其在觀眾頭頂飛舞;Hermann Nitsch除了“擠壓水果直到它們流血”,他的作品中還有魚和一些像腦子一樣的東西;Shanayna作品“即將到來的展覽”中揮舞放牛鞭的暴戾女子真正每兩個小時就讓展會的入口變個樣;Mie Olise畫廊的老板Alex Duve和Max Schreier做了500個熱狗;Martha Rosler在發(fā)布她的新書;Aino Laberenz用Skype加入坐落在布基納法索的Christoph Schlingensief的歌劇村。這些表演并沒有被歸攏到邊邊角角的場地,而是就在藝術(shù)家自己的展區(qū)發(fā)生著,吸引了短短四天就破紀錄的28000人在大廳中不停逛來逛去。
盡管不是由ABC首創(chuàng),這種像節(jié)日一般的氛圍的確是策略中的一種。當然,也恰恰是那種正確的策略:在整周當中都保持極度的興奮,同時對柏林的非傳統(tǒng)的市場和大量的藝術(shù)家保持自我。它在市場中也卓有成效。漫步在會場里的國際收藏者的身影越來越多。杰出的德國藝術(shù)家紛紛獲得贊譽,如Julia Stoschek, Karen Boros與Christian Boros夫婦, Axel Haubrok, 以及Wilhelm Schürmann。而在他們贊譽的來源中,米蘭的Patricia Sandretto de Rebaudengo,北京的Richard Chang,邁阿密的Rosa和Carlos de la Cruz夫婦,Instagram公司的Kevin Systrom,還有馬賽的Marc Féraud僅僅是一小部分。
他們的興趣可不僅僅是打個招呼。從最年輕的畫廊如Dan Gunn(賣出了Alessio delli Castelli的作品),和Freedman Fitzpatrick(售出了Hannah Weinberger用在瑞士挖掘的石頭所做成的聲音雕塑),到成熟的畫廊如neugerriemschneider (不少人對Pae White的“煙雕”系列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和Johann Koenig (賣出了Andreas Fischer的大幅雕塑), 在ABC上,生意的的確確在被做成著。
周四的集市開始兩個小時內(nèi)Avlskarl Gallery 畫廊就賣出了Tony Oursler的雕像。由Arndt畫廊擁有的印尼藝術(shù)家Uji Handoko的一整套作品被一售而光。Mendes Wood畫廊也賣掉了不少Adriano Costa的裝置藝術(shù)。年輕的巴黎畫廊,Sultana,賣掉了瑞士攝影師Walter Pfeiffer的許多作品。Tanja Wagner畫廊也賣掉了他們最受歡迎的作品,Paula Doepfner裝置作品中的雕像:這尊雕像放置在被巨大紙張作品包圍著的500公升的大冰塊上,冰幾乎一直堅持到了展會的結(jié)束。
最重要的是,考慮到ABC在建設柏林市場的長遠考慮,一些在周六晚上或周日接受采訪的收藏者仍然在好幾個藝術(shù)家的作品之間抉擇,并希望能夠在本月晚些時候完成交易。對于其它畫廊來說,如展出了Luca Trevisani組品“James Hiram Bedford”(2013)的Mehdi Chouakri畫廊——該大型裝置作品今年早些時候首次亮相于羅馬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Rome)——策展人的興趣是最重要的。一些國際知名策展人如Daniel Birnbaum和Okwui Enwezor愿意佐手效勞。
當然,ABC還有進步的空間。與其它區(qū)域相比,側(cè)邊“香蕉廳”最前端和最后部感覺和整體脫節(jié)。出席展會的中層或知名的柏林畫廊和導演較之往年相對減少,也許是因為他們更多關注于畫廊本身的客流量。但不論怎樣,印象中這是第一次關于ABC的贊譽和實際呈現(xiàn)出的效果相符。更重要的是,雖然ABC從來沒有想過同Art Basels,F(xiàn)riezes或者FIACs競爭,但它成功捕捉到了柏林變化的時代精神,也為世界其它類似的藝術(shù)市場呈現(xiàn)了一種可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