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斗彩瓷器值得重視:收藏價值極為可觀
在1999年4月在香港的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元港幣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記錄。同樣香港環(huán)球國際在2008年香港瓷雜春拍上一件清仿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也拍出了1200萬港幣的高價。人們在驚異感嘆之余,不禁要問,它以前值多少錢呢?
最早載有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價值的明代萬歷《神宗實錄》中寫道:“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 萬。”另據(jù)明代萬歷沈德符《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值錢十萬”應指雞缸杯的價值等于當時流通用的銅制十萬枚制錢,“十萬”是形容多的虛數(shù)。
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在成化以后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時期還能依稀見到,并被尊為成化制瓷中的最成功之作,乾隆皇帝不僅讓當時的景德鎮(zhèn)御窯仿制,還題詩作志。
“成化斗彩雞缸杯”是在直徑約八厘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后,上釉入窯經(jīng)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只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如何鑒定明成化斗彩瓷的真仿品
如何鑒定明成化斗彩瓷的真仿品呢?記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明代成化斗彩器最大的特點是以勾繪青花輪廓線,施上白釉燒后,經(jīng)過二次燒造,其風格基本上改變了明代永樂、宣德時的拙重而顯得秀麗清雅的韻味,具體表現(xiàn)在造型上多為小器,如碗、杯、盞、罐等,故有“成化無大器”之說。其制作工藝精細,但稍顯纖巧,特別像蓋罐,以后清代康熙、雍正兩朝所盛行的仿品,與明代成化的蓋罐卻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明代成化蓋罐蓋面顯得微凸,而清代仿品則無此現(xiàn)象,卻是平面,兼有棱角分明感覺,這是鑒定蓋罐真?zhèn)蔚孽r明而典型的特征。
胎釉、胎質(zhì)較輕薄,細膩潔白,釉色講究純凈瑩亮,給人以圓潤柔和之感覺,同時以青花構成整個斗彩畫面主色,它的施彩只分濃淡,不分陰陽,多采用平涂,往往同一色彩呈現(xiàn)不同色調(diào),而同一紋飾卻采用不同顏色,且多用三四種顏色繪成,很少用五六種顏色,器面氣泡大而多,似有一層白色云霧,仿品青花顯得渙散而上浮,氣泡不均,雜亂無章。
紋飾較多運用寫意畫手法,題材較廣泛豐富,如山水、人物、花鳥等,但其繪畫風格卻有獨到之處。
款識多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多用青花、楷書,有框或無框,青花書寫色濃而艷,如“天”字款,多無框。
斗彩瓷創(chuàng)燒于明成化時期(1465-1487年),它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器的燒成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重大成就,為后來彩瓷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途徑。斗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明代文獻中稱之為“青花間裝五彩”。斗彩的制作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描繪花草、禽獸、人物的半體,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后,再用釉上彩而成;或以青花在瓷坯上雙勾出紋飾的輪廓,施釉燒成后再在釉上于輪廓中填入彩料。斗彩以成化朝最為著名。由于成化瓷器的胎質(zhì)細膩純凈,釉層滋潤沉靜,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艷麗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嬌艷絢麗的藝術特點,故歷朝均以成化斗彩瓷最為名貴。成化斗彩傳世品極少,多為蓋罐、杯、高足杯等小件器,尤“天”字罐、雞缸杯、嬰戲杯、葡萄杯等最為著名。
成化斗彩可用“質(zhì)精色良”4字概括,它以線條流暢的造型、薄似蟬翼的胎體、潤如堆脂的質(zhì)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調(diào),在明清彩瓷中獨樹一幟。成化斗彩雞缸杯,或許可窺豹之一斑。雞缸杯應稱“雞紋杯”。它小器大樣,造型似缸,所以俗稱“雞缸杯”。此杯高3.3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1厘米。杯形較淺,敞口臥足,足底青花雙方框內(nèi)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雙行楷款。杯身畫面繪有雄雞兩只,一只引吭而啼,一只回首顧盼。兩只母雞正低頭覓食,幾只小雞在母雞身旁嬉戲玩耍。神態(tài)逼真,呼之欲出。旁邊所襯藍色的山石、紅艷的牡丹、幽靚的蘭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諧寧靜的田園景色就這樣自然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清人朱琰《陶說》中評述此杯說:“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實不為過。
據(jù)記載,雞缸杯自問世以來便倍受贊賞。郭子章《豫章陶志》贊“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潔《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廟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明末已貴重如此”的記載。由于雞缸杯的名貴,明萬歷時率先仿燒,清代各朝繼之,尤以康熙、雍正時的仿品最佳,達到幾乎亂真的程度。成化斗彩杯極負盛名,除雞缸杯外,尚有三秋杯、高士杯、嬰戲杯、葡萄杯、靈云杯、鸚鵡啄金杯等,皆為稀世之寶。
成化斗彩器型均小巧精致,俗語說“成化無大器”,其中一種高士杯為成化斗彩特有之造型,皆為敞口,弧腹,杯足中空呈喇叭狀,外壁施以艷麗的釉彩,款識寫底足外撇處。斗彩葡萄紋高足杯即屬于這類器物。這件清官收藏的珍品,高6.7厘米,口徑7.9厘米,足徑3.6厘米,敞口淺腹,口沿微撇,口以下漸向內(nèi)收,與喇叭狀高足相接,構成秀美的杯體。高足中空,足底邊沿一周無釉,亮釉處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用筆圓拙有力。這種杯形因其足部高可以手擎之,故稱“高足杯”,俗名“把杯”。杯身滿繪葡萄紋,莖蔓相纏,枝繁葉茂,一串褐紫色熟透的葡萄散發(fā)著誘人的芳香,一派金秋碩果累累的景色。在色彩設計上獨運匠心,僅取濃紫和淡黃與青花相配,色彩雖則簡單,卻把畫面所要表達的主題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杯身環(huán)繞彩繪葡萄藤枝,人窯燒造前,匠師先在素胎上勾勒出青花輪廓線,罩透明釉人窯裝燒,而后再填以不同的彩繪,經(jīng)低溫二次燒成。燒成后器物釉面光潔,透過色彩可見釉下青花的紋線。成化斗彩中的紫是金屬錳的呈色,據(jù)科學測試斷定,如果呈色用量超過“飽和”,燒成后的色彩就失去光澤。這可能就是成化彩中的濃重無光的“差紫”的呈色奧妙所在。為了彌補畫面中這種無光紫色的美中不足,在適當部位略施亮釉,那藍紫相輝的光澤增添了葡萄成熟時的質(zhì)感。由于采用平涂的方法,故圖中葉子只有陽面,沒有陰陽向背之分,葡萄也只能繪出正面而無反側(cè)之別。據(jù)傳成化斗彩杯是宮中帝妃們的玩賞品,因此制作極其精致。成化斗彩為明代彩瓷之冠,文獻中對于明瓷評價有“首成化,次宣德,次永樂,次嘉靖”之說。成化斗彩以其鮮嫩而淡雅的風格,曠絕古今,而彩色中的“差紫”一品更是獨具特色,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成化斗彩器除形體較前秀美之外,色彩種類亦比永宣彩瓷豐富。每一種顏色都出現(xiàn)了許多種色調(diào),如紅有鮮紅、油紅之差,黃有嬌黃、蜜蠟黃、姜黃之別,紫色不僅有深淺,還創(chuàng)出了前所未有的“差紫”。器物上的彩色常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之多,是當時彩瓷的高峰。成化斗彩精者多為小件,各類酒杯、小瓶、小罐等歷來為鑒賞家所津津樂道。如成化斗彩折枝花蝶紋罐,高10.5厘米,口徑10.8厘米。直口圓唇,短頸豐肩,平底淺足。足底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楷書款。造型規(guī)整,胎釉細膩潔白明凈,色彩的搭配和紋飾的布局頗具時代特色。采用平涂,以填彩為主,點彩為輔,腹部繪有4組山石名花,各組花卉之間繪有蜜蜂、蝴蝶。紋飾均以青花勾邊,內(nèi)施紅、黃、綠、紫等色,蝴蝶、蜜蜂翩翩飛舞,生動活潑。
記者提示,成化斗彩還有一種天字罐也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斗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往往書一青花“天”字楷款,故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其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灑脫。其中尤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此罐通高8.3厘米,口徑4.3厘米,足徑6.5厘米,在天字罐中屬嬌小玲瓏之輩。器身滿繪斗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xié)調(diào)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yōu)雅勻稱的美感。此纏枝蓮天字罐在成化斗彩器中雖無雞缸杯聲名顯赫,但因其蓋與罐為原配,又是皇宮內(nèi)的舊藏之物,所以依然價值連城。明代成化斗彩天字罐尚有海水瑞獸、海水云龍等紋飾,因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蕩,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制瓷中心之后,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zhèn)”之說,特別是彩瓷生產(chǎn),更揭開了我國陶瓷史嶄新燦爛的一頁。在這些色彩繽紛的彩瓷中,以成化斗彩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推成窯瓷器為明代之冠,主要是指成化斗彩而言。成化斗彩之所以名貴,貴在技藝上的創(chuàng)新。它的胎、型、釉、彩有如下特點:胎質(zhì)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如蟬翼,可以照見手指。造型勻稱,色彩艷麗。紋飾繪畫上,成化斗彩一般在花朵和人物衣服上以平涂法繪畫施彩。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畫正面,亦無反側(cè)之別,繪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nèi)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這些特點構成成化斗彩鮮明的時代風格。
因成化斗彩器型小巧精致,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所以明清以來許多著作如《長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覽》《南窯筆記》等多有推重。相傳成化時憲宗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對成化斗彩格外喜愛,因此宮中每日都要進呈1件。成化斗彩就是在這樣一種邀寵心態(tài)下發(fā)展的,從傳世的成化器中多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這些閨閣中的玩賞品來看,庶可印證。
成化斗彩商業(yè)價值也一直極為可觀。例如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寫到:“窯器初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shù)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書亭集》中也記載:“萬歷器索金數(shù)兩,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雞缸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至近代成化斗彩更是收藏家的寵物,l98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曾以480萬港幣拍賣了一件成化斗彩雞缸杯,創(chuàng)下當時最高拍賣紀錄。
成化瓷品,胎薄釉潤,嬌巧玲瓏,青花色淡平實,用筆柔和,與前期相較,前犟勁,后柔麗,各具風韻。而以青花描繪輪廓,和諧套配各種釉上色彩,即所謂“斗彩”。以前均認為斗彩始於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發(fā)現(xiàn)明宣德斗彩蓮塘碗一對,其后又于珠山遺址發(fā)掘同類瓷盤破片,宣德斗彩終獲認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雞為主題紋飾,故名雞杯,又其狀似缸,又稱雞缸杯。紋飾彩繪于外壁,有雞紋二組,以奇石花卉間隔。一組公雞在前,昂首護衛(wèi),母雞在后低頭覓食,三仔雞圍繞在旁,張口展翅,似為媽咪覓得食物而歡呼。另一組亦采二老三少組合,母雞振翅低頭,正奮力與獵物搏斗,前立一小雞為母加油,并作充分準備,隨時可加入戰(zhàn)陣,也許母雞振翅奮戰(zhàn),驚動了在前護衛(wèi)的公雞,驀然回首,關愛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雞則嬉戲于花叢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紅、黃、褐、綠等,淺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構了一幅活潑生動,祥和樂利的天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