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Feather in Light 2》
定制“一詞起源于服裝加工,意思為量身剪裁。過去,帝王君主、達官貴人,通過特定的服飾來彰顯他們的官職、地位和權勢,他們的用品也明顯具有身份印記,于是便有了”御膳“、”宮繡“、”官窯“、”貢瓷“等名詞。
如今,在藝術衍生品消費領域,”定制“一詞往往更彰顯個性。如果有一筆錢投資藝術衍生品,從拍賣行等處有所斬獲,是比較常規(guī)的途徑。而藝術衍生品定制,其實給了投資者一個參與創(chuàng)作的機會,甚至從大歷史的角度衡量,投資藝術衍生品定制者,就如同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人,自己也融入風景,乃至成為藝術衍生品的生命共同體。
不管如何,藝術衍生品定制領域,在國內(nèi)已非空白。據(jù)了解,名家藝術衍生品定制,也已進入高端市場。特別是在一些藝術衍生品裝飾機構的牽線搭橋下,一些請知名藝術家量身打造的藝術衍生品,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基于此,今年初,上海文化產(chǎn)權交易所開始對藝術衍生品定制業(yè)務進行探索,并與上海汲古齋簽訂了藝術衍生品定制業(yè)務及藝術衍生品展示、保管基地的相關協(xié)議。協(xié)議簽訂后,汲古齋便開始為上海文交所的會員提供相應的藝術衍生品定制服務。”模式很簡單,如果文交所的會員想要收藏某藝術家的作品或者類似的藝術衍生品,我們可以通過手頭的藝術家資源,幫其定做個性的‘藝術衍生品’。“汲古齋董事長楊育新說道。
有專家對藝術衍生品定制給予了肯定,他們認為此種高端定制的藏品往往是世間孤品、不可多得,假以時日必然會價值連城。
然而在這過程中,藝術衍生品定制的平臺相對重要,藝術家作品的保真問題就擺在面前,就目前的藝術衍生品定制市場來看,這樣的平臺依舊小而雜亂。
從國家定制到市場化定制
實際上,在定制領域內(nèi),消費主體主要是國家、企業(yè)、集團、機構等。其中比較經(jīng)典的如傅抱石、關山月1959年為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創(chuàng)作的《江上如此多嬌》,1977年陳逸飛與魏景山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創(chuàng)作的《占領總統(tǒng)府》,還有書畫篆刻家韓天衡在12年前為參加上海APEC會議的各國和地區(qū)領導人制作的印章等。
諸如此類的國家定制行為,在歷史上比比皆是。許多藝術家也因此身價飆升,名利雙收。
然而近年來,隨著藝術衍生品市場的發(fā)展,不僅在拍賣領域流進大量私人資本,藝術衍生品定制也從國家行為逐步發(fā)展為公司行為、私人行為。如今,藝術衍生品定制已進入市場化時代。
在2008年前后,由于不少五星級酒店、高檔會所、私人豪宅、品牌企業(yè)辦公樓悄然萌發(fā)的藝術裝飾理念,使得藝術裝飾在2010年之后蔚然成風。這些由知名藝術家量身打造的藝術衍生品價格從幾萬到幾百萬元不等,不僅步入五星級酒店和高檔會所,也開始走進私人豪宅。
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高收入階層為自己的家人定制畫像,但目前看來,肖像畫的中介機構不太多。雖有一些畫廊開始關注這一市場,但至于如何運作,仍舊在探索中。
作品《Variation. Visional Sound》
定制平臺很重要
調(diào)查顯示,有62.7%的收藏者對藝術收藏知識知之甚少。因知識不完備,很多人即使面對至寶也不敢輕易收藏。同樣面對眼花繚亂、撲朔迷離的藝術衍生品收藏市場,如何找到一件稱心如意、升值穩(wěn)快、名家巨制的全手工保真藏品,是每個收藏者最為關心的問題。而且,由于藝術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大多數(shù)人很難找到價格和藝術造詣相適合的畫家進行定制。
以上原因催生了眾多藝術衍生品定制的專業(yè)平臺。由于藝術家不喜歡就價格與買家做反復討論,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買家的需求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專業(yè)的藝術衍生品定制機構某種程度上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一方面從文化背景、藝術家風格等方向為業(yè)主勾勒出定制方向與主題,再選擇適合業(yè)主需求的藝術家進行定制的前期探討;另一方面就是代表藝術家與買家討價還價。
可見,藝術衍生品定制假若要獲?快速發(fā)展,讓潛在的消費者熟悉藝術家,熟悉藝術衍生品市場,是必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我們能夠同文交所做藝術衍生品定制的合作,是出于在行業(yè)內(nèi)的積淀,我們積累了一批愿意合作的書畫家,在每年的元宵節(jié)舉辦名家筆會,拉近了名家與普通藏家的關系,故而在同文交所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成了書畫家同藏家間的橋梁。同時,文交所作為權威機構,自然在交易安全上有所保證。”楊育新表示。
據(jù)了解,在與文交所的合作過程中,汲古齋會推薦其認為有發(fā)展?jié)摿Φ臅嫾业淖髌贰_@些有潛力的書畫家多是上海美協(xié)、書協(xié)的會員,而且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這也符合目前中國許多藏家的需求,有的藏家不僅是出于愛好而選擇定制的藝術衍生品,同時出于將藝術衍生品當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進行投資,這部分藏家會通過相應的定制平臺尋求有潛力的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以求追到“潛力股”。
另一方面,定制藝術衍生品的保真也尤為重要。有藝術家笑侃道,藏家不可能親眼見證一副作品的誕生,拿到手的所謂“藝術衍生品定制”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由“替身”來完成的。
對此,楊育新建議稱,這就需要藝術衍生品定制平臺有專業(yè)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不僅檢測真?zhèn)危€能夠?qū)⑺囆g家的作品進行入庫記錄,以梳理當下散亂的藝術市場。“在這個評定機構中必定要有文物專家、書畫專家,根據(jù)藝術家的簡歷和成長歷史,以及市場上的影響力,來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定。”
值得注意的是,保真不僅需要評估機構的專業(yè)評估,同時也需要定制平臺自身的道德約束。在汲古齋的殿堂里掛著一幅書法,寫的是“汲古齋堅守誠信原則,凡出售的書畫作品均為真跡,如有贗品,假一罰十。”開業(yè)至今,汲古齋未受到一例投訴,相信這也是上海文交所選擇與其合作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除了“汲古齋+上海文交所”這個相對正統(tǒng)的平臺之外,還存在很多藝術衍生品定制的“民間組織”。就目前的熱點來看,有兩座“橋梁”頗受關注,那就是社區(qū)藝術展和定制網(wǎng)站。一個是線下的實體展覽,帶給觀眾、潛在買家直觀感受;另一個是在線機構,能有效提供大量資訊,使觀眾和潛在買家迅速獲取相關知識。
海外經(jīng)驗:紀念成分居多
實際上,在藝術衍生品定制的領域內(nèi),更多的是個性定制。在這個市場中,國外的藝術衍生品定制就相對發(fā)達,可供國內(nèi)借鑒。
國外博物館或美術館常常將館藏大師的作品衍生到一些非常普通的物品上。一條絲巾,一旦印上梵高或者達·芬奇的名作,一方面呈現(xiàn)出佩戴者對大師的追憶,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個人文化品位的表征。這種形式讓很多喜歡原作的人能以另一種方式擁有它,同時對藝術家也能起到宣傳鼓勵的作用。但總體而言,衍生品紀念的成分超過了其他的功能。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