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集、顧洛、黃山壽、沙馥、潘振節(jié)、費以耕、湯祿名、袁潮、唐培華、胡三橋、費以群、潘振鏞
清代仕女團扇集錦 設(shè)色絹本 四屏十二挖 尺寸不一
【泓盛2013春拍】奇石鋪里抱得“美人”歸
【泓盛2013春拍】奇石鋪里抱得“美人”歸
【泓盛2013春拍】奇石鋪里抱得“美人”歸
“詩人畫家”羅青小心翼翼地取出畫軸,隨著他手指輕輕推動,十二位清代仕女款款而來,儀態(tài)萬方。
他的詩歌被余光中譽為“臺灣新現(xiàn)代詩的起點”,他的水墨畫載入《牛津中國藝術(shù)史》,被大英博物館典藏。
“詩人畫家”羅青生于青島,長于臺灣基隆,幼時拜“渡海三大家”之一的滿清皇族后裔溥學(xué)畫。
羅青還是位鑒賞收藏大家,擔(dān)任北京、臺北兩地故宮博物院顧問,曾多次應(yīng)邀為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館鑒定館藏歷朝名畫。
這樣一位大藏家,閱珍品無數(shù),怎樣珍貴稀有的藏品才能入他法眼?
在他上海的家中,羅青從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卷著的畫軸,隨著他手指輕輕地推動,清代仕女緩緩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儀態(tài)萬方。絹本團扇仕女畫,挖裱為四條屏,每屏三位,共十二位美人。
她們,就是羅青的最愛。
眼尖心誠,抱得“美人”歸
上世紀(jì)80年代初,羅青開始迷上收藏,特別是字畫,他希望以此來彌補自己畫藝的不足。“對著古畫,我仿佛與古人對話,其學(xué)無涯,其樂無窮。 ”他說。
當(dāng)時身為教書匠的他,收入有限。為了收畫,羅青節(jié)衣縮食,出入以公交車為主。但令家人奇怪的是,他每天去學(xué)??倫劾@道走遠路。原來他這是特意要經(jīng)過一處古董字畫商鋪集聚的地方,每天上下課之余,瀏覽、賞玩、淘寶,不亦樂乎。
一天,下課后,羅青坐公交車回家,在車上,他無意中瞥見路旁新開了一家奇石鋪,鋪子門口掛著一組挖裱團扇四條屏,似乎意境不俗,但看不真切。羅青急得趕緊跑到車門口等著。車子開進站,尚未停穩(wěn),他就跳了下去,回頭直奔奇石鋪。
細賞那四條屏,羅青“拔”不出來了。
“從乾隆到清末,120年間,十二位名家所繪十二位美人,竟然集于四屏十二挖團扇中,我真的看呆了。 ”羅青說,自己收藏中、日仕女畫多年,又曾得緣看遍全世界的美術(shù)館收藏,卻從未見過這樣的團扇組合。
羅青強按興奮,上前詢價。
店主強調(diào)這里是賣奇石的,極力向他推薦石頭。
可羅青的眼里只有畫。
店主苦笑說,這四條屏是昨天一個年輕人拿來寄售的,剛掛上墻,你就盯著要買,我這兒的石頭還一塊都沒賣掉呢。
畫價不高,還可以打折,羅青二話不說,立刻付了定金,然后一路小跑回家取錢。
眼尖心誠,羅青抱得“美人”歸。
像是清代名家的仕女畫展
十二位美人,各有各的美。
清初以前的美人畫,主題多為閨怨、勞作、休閑,偶有神話或歷史故事的演繹,亦多為解說式的敘事,沒有心理層面的探討??梢哉f,美人畫的技法日精,構(gòu)圖漸繁,美人越來越美,卻缺了性情與獨立人格。
清中期以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描繪了眾多女性形象,她們“雖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美得令人眩目,勇敢得令人折服;曹雪芹的《石頭記》里,水做的女子總是那么的聰慧、才華橫溢;還有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曾衍東的《小豆棚》、李汝珍的《鏡花緣》等,這些以女性形象為主的文言及白話小說相繼出版,女性的才情、人格得到了展示。這種變化影響了這一時期美人畫的創(chuàng)作,畫面中出現(xiàn)了不少女性讀書、吟詩、作畫的場景。
十二位美人,幾乎就是一個小型的清代美人畫名家歷史回顧展。
余集(1738-1823),以朝廷侍講學(xué)士之尊,畫出來的美人,當(dāng)然比一般畫家更有書卷氣,時稱“余美人”。一幀《綠窗靜讀》,筆意疏朗,設(shè)色雅艷,人物神態(tài)嫻靜專注,是中國仕女畫中最早的美人讀書圖之一。
顧洛(1763-1837),生平作畫沒有重稿,一生未授弟子。他的《繡幃花鏡》,畫幅小而事物多,卻能閑閑布置,絲毫不亂。湖石、玉蘭、翠竹、春花、欄桿,圍美人而拱之;繡幃、圓窗、小幾、瓶花、繡床、書卷、靠枕、妝盒,擁美人而奉之。美人則高舉妝鏡,對鏡簪花,溫婉嫻靜。
沙馥(1831-1906),出身繪畫世家,專攻仕女、花卉,自成一家。 《藥欄花韻》中的酒醉史湘云,以瓜子臉開面,細眉鳳眼,瘦頰櫻唇,是標(biāo)準(zhǔn)的“沙氏”美人面相,與“余美人”有得一比。他與荔村合作的《彭夫人像圖》軸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十二幅美人畫中有四幀出自兩對兄弟之手。一對兄弟是費以耕與費以群,他們分別是以仕女畫享譽畫壇的費丹旭的長子與次子;另一對兄弟是潘振鏞與潘振節(jié),時稱潘家“二杰”,也擅仕女畫。
古人留給今人的一道謎
羅青四處打聽,想探尋四條屏背后的故事。
據(jù)說此畫原為臺灣望族霧峰林家所藏。霧峰林家是臺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fā)跡于霧峰(古稱阿罩霧,今臺灣臺中市霧峰區(qū))而得名。畫作出于上海,后流入日本,又輾轉(zhuǎn)到了臺灣,現(xiàn)在羅青又將它帶回了上海。
百年變化,不過轉(zhuǎn)瞬。
但是,最初是誰這么有心,收集120年間美人畫名家所繪,又將其精工挖裱?卷軸是民初的裱工,最初的藏者應(yīng)該是那個時代的人吧,可惜,除了其中一幀畫上有清末著名收藏家張鳴珂于同治八年的題詩外,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可供今人推敲。第一位藏者是誰,仿佛是古人留給今人的一道謎。
多方查詢,羅青仍無所獲。他在條屏上鈐下自己的藏印,算是有序流轉(zhuǎn)的開始吧。
師說
趙小燕:畫的是對美的理解
仕女畫始于兩晉,盛于唐。
周窻的《揮扇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是仕女畫的代表作。其他還有五代周文矩的《重屏?xí)鍒D》,北宋王居正的《紡車圖》,明代仇英的《列女圖》,清代費丹旭的《仕女冊》等。
仕女畫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擴展表現(xiàn)領(lǐng)域。幾件傳為顧愷之作品的宋人摹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卷軸仕女畫,代表了魏晉時期的仕女畫風(fēng)格,描繪的是古代賢婦和仙女的形象;唐代畫家則通過對女子納涼、理妝、簪花、游騎等場景的描摹,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上層婦女閑逸的生活及其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五代、宋、元時期,世俗、平民女子開始出現(xiàn)于畫家筆下;明、清時期,戲劇小說、傳奇故事中的女子成為畫家們樂于創(chuàng)作的仕女形象。
盡管在仕女畫中出現(xiàn)的不一定都是美女,但人們還是習(xí)慣于將仕女畫稱為“美人畫”。不同時代的畫家以其當(dāng)時對美的理解來塑造各類女性形象,因此,一部仕女畫史其實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識的流變史。(趙小燕,上海泓盛拍賣公司中國書畫部經(jīng)理、資深書畫鑒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