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林冠藝術基金會·戰(zhàn)略性轉型

來源:藝術銀行 作者:錢倩 2013-06-14

林冠藝術基金會創(chuàng)辦者嚴思·法斯高

當林冠藝術基金會還是林冠畫廊的時候,就已經賺足了人們的眼球:2007年在北京798藝術區(qū)新館舉辦的開幕展覽為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的個展,那是勞森伯格自1985年在中國美術館之后的第二次個展。緊接著在同年的上海當代藝博會上,林冠帶來的弗洛伊德的作品拍出了1600萬美元的天價,一度成為最熱門的談資。此后,林冠一直以低調的態(tài)度做著高質量的展覽,如邁克爾·魁恩(Michael Kvium)、克里斯丁·萊默茨(Christian Lemmerz)、艾未未等藝術家的個展。隨著收藏數量增加到一定規(guī)模,畫廊負責人心態(tài)也有所轉變。在此背景下,林冠藝術基金會應運而生。

林冠藝術基金會是由露易絲和嚴思·法斯高(Luise and Jens Faurschou)夫婦于哥本哈根及北京創(chuàng)立的私人藝術基金會。組織方面,哥本哈根總部有10個人,北京有5個左右?;饡拇蟛糠质马椂加善湄撠熑朔ㄋ垢叻驄D直接管理,這也許就是林冠的展覽相對展期長且質量高的原因。 藏品方面規(guī)模甚大, 丹麥日報藝術評論家麥克·杰普遜 (Michael Jeppesen) 說: “他們比丹麥國家畫廊(Danish National Gallery)擁有的作品還要多。”他估計所有藏品的價值超過1.3億丹麥克朗(約合1.67億美元)。私人藝術基金會的活動一般依賴于其所有者的收藏,因此在這種性質的基金會中,林冠藏品規(guī)模之大也屬少見?;饡牟仄窋盗康降子卸嗌僖恢笔莻€機密的問題。當問到嚴思先生基金會藏品的規(guī)模有多大時(What's the size of your collection?),他風趣地說: “多大?大概有幾十米吧??我的確喜歡收藏大件藝術品。”(嚴思先生通過英語的一詞多義,巧妙地將規(guī)模的大小轉化成體積的大小。)無論如何,在大手筆的展覽背后,其收藏規(guī)模是非??捎^的。

在林冠作為畫廊的時期,賣畫是主要目標之一。而法斯高夫婦現在做出了身份上的轉變:從畫廊主變成了基金會負責人。這一轉變的內涵是,他們不再著重于賣作品,而是專心向人們呈現那些感動了他們的藝術品。當然,這么理想化的目標背后需要資本的支撐。林冠藝術基金會的資金有一部分是畫廊時期積累的,另一部分則是嚴思先生作為一個資深的畫廊人為藏家、美術館給出藝術品方面的建議而得到的報酬。他透露,在適當的時候基金會也將出售藏品,但這種出售方式更需要對藝術家負責,他們必須對將入手作品的藏家有較深的了解。

25年成功的畫廊經營經驗給了法斯高夫婦運作好基金會的信心,使得這一年輕基金會的成長之路扎實而不莽撞,當被問及是否在將來會把林冠改成美術館時,嚴思先生說: “也許要再等25年。到時候你再來問我吧!”除了展覽,基金會正在準備一系列的藝術家作品圖冊,它們將被編輯并在不久之后出版。

藝術銀行=ART BANK Jens Faurschou =Jens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一年做幾個展覽?

Jens:我們的計劃是每年做4個展覽,2個在北京,2個在哥本哈根。

ART BANK:相對于別的畫廊或基金會,林冠出新展的頻率真的很低。

Jens:選擇做這么少展覽的原因是我們想要做高質量的展覽。 你知道,一個展覽從開始有這個點子,到策劃、實施、布展等一個個步驟,都是需要很多時間的。如果我們做得太倉促,效果一定沒有那么好。慢工出細活兒。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的展覽策展部分由誰來負責?

Jens:基金會有自己的策展人,像Jannie Haagemann;我和露易絲也會參與到策展過程中去。北京這邊展覽的策展都是由哥本哈根總部決定的。我們沒有固定地從外面請策展人,但會不間斷地請策展人來幫助我們。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面向的藏家群體是?

Jens:我們有一些中國的藏家,但是不多。也很想多發(fā)展一些中國的藏家?;饡旧碛幸恍┕潭ǖ目蛻?,主要在美國、歐洲。他們也會來中國看林冠的展覽,或者直接與我們溝通。

ART BANK:可否透露一下基金會藏品的數量?

Jens:我們有10件重中之重的作品,包括蔡國強的、艾未未的??還有很多其他的架上藝術、裝置等。在3年之后收藏將會繼續(xù)成長。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選擇藏品的標準是什么?

Jens:嘗試收藏全世界最重要的藏品,或我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兩件。

ART BANK:林冠挑選藝術家的標準是什么?

Jens:大家覺得我們既然是做頂級的藝術,藏品也都是特別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其實并不是這樣。我們看重像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 這樣特別著名的藝術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尋找一批年輕有為的藝術家。年輕藝術家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吸取以前藝術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作品,對這樣的藝術家我們很感興趣,但會通過很長的時間加以觀察。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在北京主要做外國藝術家的展覽,而丹麥新空間的開幕展是中國藝術家蔡國強的作品?;饡欠裨谧鏊囆g輸出與引進的工作?

Jens:我們在中國剛開始辦畫廊的時候,主要的目標是直接向中國展示西方的藝術。那時候只有極少數的幾家畫廊在做這一工作,所以我有了一種責任感;如果我們在中國展覽中國的藝術品,效果肯定不如中國人自己來做好。 這不是說我們不做中國藝術品, 你們也能看到,我們也有一些中國藝術家的展覽。但最重要任務的是向中國展示西方的藝術,并且以一種不一樣的形式。我覺得我們做得不錯。

ART BANK:丹麥參觀者對中國當代藝術,例如蔡國強的作品如何看待?

Jens:在哥本哈根舉辦的蔡國強的展覽受到了各方贊賞,是一個極好的展覽??傮w上,在丹麥,人們對外來藝術的態(tài)度是十分開放的,不僅僅是對中國,而是對世界各地。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與林冠畫廊時代的工作目標會有什么不同?

Jens:當林冠只是畫廊的時候,我們會推廣一些丹麥的藝術家。但現在經過了這一轉型,商業(yè)展覽不再是我們的工作范疇。林冠不再像以前一樣為藝術家做代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所以不再有林冠推廣某個丹麥藝術家這一說,但丹麥藝術家將肯定會出現在我們辦的展覽中;像Christian Lemmerz,一個很重要的丹麥藝術家,他會在林冠將于丹麥做的一個群展中出現,不久以后也將來到中國做展覽。

ART BANK:為什么最初選擇在中國辦畫廊?

Jens:其實那個時候我們想在柏林或者紐約開一個畫廊,然后我們來中國旅游,去了798,看到了一個很好的地點(就是現在的林冠畫廊)。我對空間很著迷。剛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它還沒有裝修,里面有很多老式的器械。我想這個空間與藝術結合會很棒。于是我問自己:“為什么不是北京呢?”如果這些展覽在紐約或柏林辦,毋庸置疑仍然會是好展覽,可那兒已經有一大堆人在與藝術家聯系著做同樣的事情,結果就沒有什么新鮮感了。在北京可以找到做藝術的全新的感覺。在搬來之后的這幾年中國的藝術氛圍改變了很多,但我們肯定是喜歡這一氛圍的。我起初以為來中國之后會賣很多西方的作品,可實際上的收獲遠勝于此:我們做了很多好的展覽,替西方藝術家們傳遞了他們的思想。

ART BANK:基金會有任何贊助商嗎?

Jens:總的來說,我們沒有贊助商。但有贊助商提供藝術家住的酒店、酒以及開幕式所需的很多物質上的東西等。要辦成一個展覽,我們也與很多其他機構有合作:就布爾喬亞的展覽來說,與我們合作的有路易斯·布爾喬亞工作室、Easton藝術基金會、Cheim & Read畫廊和Hauser & Wirth畫廊。

ART BANK:林冠是個很特殊的私人基金會,展覽的藝術家從勞森伯格、Andy Warhol 到畢加索,這是怎么辦到的?

Jens:我想這是關于抱負的問題。我們對林冠有著很高的期望。工作的時候,我們討論展覽,討論如何努力得到那些很重要的藝術品。你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足夠想做。我在藝術圈里已有26年,這讓我有很強的人際網絡,而這使得希望變成可能。

ART BANK:林冠給人高端、低調、慢節(jié)奏的感覺,為什么不加大宣傳力度?

Jens:我相信做藝術工作正確的方式就是要謙虛。這就是我們的態(tài)度。當然也需要推廣展覽,為了藝術家你必須這么做。對我而言,展覽的內容已經自己把這種推廣做好了。

ART BANK:林冠藝術基金會最近有什么計劃嗎?

Jens:長期的計劃是讓這個基金會發(fā)展壯大,同時繼續(xù)做重要的展覽,出版更多關于重要藝術家的刊物。最近在北京的林冠空間有Shirin Neshat的展覽,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她,林冠藝術基金會有一件她的早期作品,她是個很好的藝術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