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山紅皮龍純礦仿乾隆玉柱壺
紫砂紅皮龍純礦“百花爭鳴”玉柱壺
西窗品茗賞紫砂活動展出的紫砂壺畫琺瑯作品
2月3日,由首都博物館主辦的“西窗品茗賞紫砂”活動,在博物館二層的“西窗燭”品茗苑開展。此次展覽不僅講述了茶文化的演變過程,可以觀摩紫砂壺制作,同時還展出了由故宮博物院資深文物研究員于富春老師精心設計指導,宜興工藝大師許建生先生全手工制作的宜興紫砂藝術品——“東坡提梁壺”、仿乾隆的“宮廷園壺”等,以及當代琺瑯彩創(chuàng)始人、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易查理先生的琺瑯彩器。伴著西窗里的“燭光搖曳”,享受著茗香的甘美清新,感悟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精湛,這也許正是李商隱在《夜雨寄北》里所期望的“西窗共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情景。
琺瑯彩紫砂應當是此次展覽中的最大亮點。當代琺瑯彩創(chuàng)始人、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易查理先生在宜興工藝大師許建生等人制作的仿乾隆玉柱壺、納福壺、瓜蒂壺等紫砂壺上,親手繪制了琺瑯彩。這猶如一位內斂含蓄的東方女人,邂逅了一位奔放肆意的西方男人,是激情與溫婉的碰撞。東西方藝術的現(xiàn)代化結合,不經意間就躁動了所有的藝術細胞,綻放出無與倫比的魅力,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溯 源
琺瑯彩紫砂,也就是紫砂畫琺瑯,它是在紫砂素胎的表面,用琺瑯彩加以裝飾,這是300年前康熙帝的首創(chuàng)。由于清代皇帝好飲茶以及對文房用品的講究,紫砂制品深受清帝,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喜愛。提起紫砂,不禁想到“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一說。
宜興紫砂器經歷了從明代被宮廷認可到清代專門為宮廷燒制的歷史過程。宜興窯在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視,曾一度無比輝煌,期間制品更被故宮博物院譽為“宮廷紫砂”,琺瑯彩紫砂便誕生于這一輝煌時期,并深得皇帝喜愛。據(jù)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九月……交宜興畫琺瑯彩碗十件,宜興畫琺瑯茶圓四件,宜興畫琺瑯茶吊一件,俱康熙年款。”“乾隆三年……交宜興畫琺瑯包袱式茶壺一件,宜興四方畫琺瑯茶壺一件,宜興畫琺瑯海棠式茶壺一件。”
琺瑯彩紫砂的制作與琺瑯彩瓷器的制作相似,但因紫砂很“吃”釉料之故,其技藝難度較瓷胎畫琺瑯更大。清代宜興胎琺瑯彩紫砂的制作,是由宮中造辦處出樣圖,派專人送到宜興燒好素胎后呈進宮廷,造辦處琺瑯作再根據(jù)御用畫家的畫稿畫琺瑯彩,然后用小爐窯烘烤而成。真正的宮廷紫砂則是以康熙時宮中創(chuàng)燒成功“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琺瑯彩為開端,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其色彩艷麗,制作精良。現(xiàn)僅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7只帶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琺瑯彩。
探 今
對于紫砂畫琺瑯,歷來都有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看法,一種以為“富麗堂皇、光彩照人”,另一種以為“光彩照人,卻失去本來面目”。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于富春說:“琺瑯彩飾具有西洋繪畫的透視感,它的出現(xiàn),對粉彩的開創(chuàng)以及以后工藝品的裝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紫砂壺為例。純紫砂壺,壺體的表面是泥土的本色,溫和而內斂。在用琺瑯彩裝飾之后,則是色彩鮮亮,絢麗奪目。在紫砂壺素胎上施釉,既保持了紫砂壺宜茶、透氣、可養(yǎng)的天然特質。和純紫砂壺相比,琺瑯彩紫砂壺又更具觀賞性、藝術性、收藏性?,m瑯彩紫砂壺有純紫砂壺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此次展出的醴陵紅玉紅瓷研究中心易查理大師的紫砂畫琺瑯,將宜興素光紫砂與現(xiàn)代琺瑯彩工藝完美的結合,既有紫砂璞玉的質樸又彰顯出琺瑯彩的華美,其藝術品味無與倫比。”長期從事古陶瓷及琺瑯彩研究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如是說。
近年來,紫砂壺投資趨勢迅猛,行情看漲,如:2008年的“大石瓢壺”以318萬元成交。2010年嘉德春拍上,“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落錘創(chuàng)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
目前,我國陶瓷收藏市場分為很多層次,有實力雄厚的藏家,也有投資炒作者,更有百姓的大眾收藏,這是未來收藏的一大趨勢。中國民族文物保護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謝啟晃表示,“如紫砂琺瑯壺、琺瑯彩瓶類實用又可滿足收藏欲望,還可隨手把玩的中、小件器物適合大眾收藏,如收藏到藝術品質高的將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CCTV百家講壇
講琺瑯彩(三)
原本屬于皇宮專用瓷的琺瑯彩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沉浮,它是什么時候流到宮外去的呢?繼而又導致了怎樣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呢?
根據(jù)大量的史料可以證明“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以后,琺瑯彩從那時候就開始流出宮外,由于清末民初的社會動蕩,當時很多王公貴族、富貴人家就把這琺瑯彩抵押、典當,就使更多的人看見了琺瑯彩。民國三年,1914年,故宮的前身叫古物陳列所,第一次公開展出琺瑯彩,它在故宮的武英殿內做的這樣一個展覽,這是我們能夠知道的琺瑯彩第一次公開地向社會展出。從展出的這一天起,假的就開始出現(xiàn)了,它原來不做展覽,琺瑯彩沒有假的,誰也沒見過,他沒法造假,無從造假,但這一天的展出使大量的造假的販子就沖進去看這個琺瑯彩,但早期的仿制的贗品琺瑯彩都有一個麻煩,就是他是憑記憶畫的,當時沒有出版物,沒有我們現(xiàn)在高清晰度的包括光盤,他沒法看到琺瑯彩所有的面,那么他就憑記憶去看,記住了所有的特征回去畫,所以我們非常容易地區(qū)分民國時期的仿制的琺瑯彩,非常容易,一看就是民國時期的?,m瑯瓷早期的贗品都呈現(xiàn)出民國的特征,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民國三年公開地展出,引發(fā)了很多人的假冒的想法,開始仿制琺瑯彩。民國時期工藝在提高,但審美趣味沒法提高,所以一看就是那個時期的。那么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物特征,民國時代也有民國時代的文物特征,每個時代的特征各有各的好處。我們一般會認為,以琺瑯彩而言,最貴重的一定是康、雍、乾三朝,其他的都不重要,但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民國的仿制依然重要,因為是它提示了我們當時一個皇家壟斷藝術“崩盤”時的社會心態(tài)?;始覊艛嗟乃囆g過去沒有人見過,那一瞬間向社會開放,那社會趨之若鶩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那么正常的現(xiàn)象就要留下很多證據(jù),我們今天因為有這樣的證據(jù)才能使以前的那個琺瑯彩更加完整,更加輝煌。我們看康熙一朝的琺瑯彩的特征,它的第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仿銅胎,琺瑯彩進入中國的時候是銅胎畫琺瑯,你畫瓷胎畫琺瑯的時候一定仿照銅胎畫琺瑯的特征。第二點由于康熙是瓷器琺瑯彩在誕生之時,是皇帝一個人玩兒的,所以康熙一朝的所有的款制都寫“康熙御制”,皇上自個兒盯著制的,顯然,它也是皇帝自己御用的。第三點,康熙的琺瑯彩圖案一般追求左右對稱,它是比較呆板的圖案,畫一個牡丹,花草,都是對稱的,由于他技術的不嫻熟,所以他大膽畫一些想畫的畫面,他沒能做到游刃有余。
我們總結一下琺瑯彩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數(shù)量稀少,一般來說,世界上僅存400多件,其實遠不止這些;第二,少有完全相同圖案的兩件琺瑯彩,素胎入宮的時候都由畫師自行選擇畫稿,因此每件琺瑯彩的畫稿都不同,少有重復;第三,琺瑯彩的這個圖案都是經典圖案,他不去做試驗,很簡單,就是你比如你買一塊料子去做衣服,你一旦買了一塊好料子去做衣服的時候式樣反而簡單化、標準化,你不愿用它做試驗,瓷器依然是這個道理?,m瑯彩一般都畫最經典的圖案,比如雉雞牡丹,像這種雉雞牡丹的這種圖案是中國傳統(tǒng)圖案中最為標準的,我們在彩瓷中,其他彩瓷,在斗彩、粉彩、五彩都沒有看見過;第四,是琺瑯彩被稱為“古月軒瓷”,然而在傳世的琺瑯彩所有的作品中沒有看到署“古月軒”三個字的瓷器,“古月軒”至今沒有被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