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起,古典家具作為家居陳設(shè),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而海南黃花梨作為中國明代和清代早期最受推崇的木料,一時間顯得尤為珍貴。記者今天聯(lián)線北京,聽作家海巖暢談黃花梨之美。
文人眼中的黃花梨
黃花梨是海南的特產(chǎn),說起海巖與黃花梨的緣分,海巖告訴記者,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說過黃花梨木做的家具經(jīng)久耐用,十分珍貴。海巖生長在北京,悠久厚重的京城文化,自小就熏染著這位作家。
海巖真正接觸到黃花梨,是在7年前。北京的琉璃場、潘家園是京城著名的古玩交易地,濃郁的文化氛圍,與專家之間的切磋交流,使海巖得以對黃花梨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并被黃花梨的獨特美感征服。
“每一種木材都有它的美感。黃花梨的材質(zhì)紋理、顏色光澤,以及木質(zhì)不同的變化,都令其具有獨特的品位。”談到最初接觸黃花梨的情景,海巖顯得有些動情。
由于黃花梨本身色澤黃潤、材質(zhì)細密、紋理柔美,從而受到了明清工匠的喜愛。“特別是士大夫與文人,他們對黃花梨木打制的家具異常寵愛。而這一時期的花梨木家具,無論從藝術(shù)審美、還是人工學的角度來說,都無可挑剔,可以說是世界家具藝術(shù)中的珍品。”海巖說,在明代之前,黃花梨是極其名貴的香料。在明代,皇室家族,達官貴人在廳堂擺設(shè)幾件黃花梨家具,即使不用焚香,房內(nèi)依然香氣四溢。
黃花梨木做的家具,很投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明代是中國家具藝術(shù)出現(xiàn)飛躍式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家具的形式與功能日趨完美統(tǒng)一,明代黃花梨家具更將中國家具藝術(shù)帶入化境。
海巖說:“任運自然,自然而然,是中國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境界。從文人對于玉石、木器的珍視中,便可管窺一斑。”黃花梨木自然天成,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瑰寶,經(jīng)過打磨修飾,自然是藝術(shù)的精品。
純粹、耐久、稀有的黃花梨
說到海南黃花梨木的特點,海巖向記者拋出了三個概念,即所謂:純粹、耐久、稀有。
純粹,是說海南黃花梨木質(zhì)地純凈無雜。“黃花梨木很純粹,就像當下的收藏品中,我們經(jīng)常提及的翡翠,品質(zhì)較高的翡翠,大都細膩純潔,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澤。同樣,優(yōu)質(zhì)的黃花梨木也少有雜質(zhì),拋光性能很好。”
海巖還十分欣賞黃花梨的耐久性,他說,中國人喜愛黃金,黃金歷經(jīng)百年而不生銹,就是它非??少F的品質(zhì)。
“在家具收藏領(lǐng)域,明代之前的家具很少見,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在明代之前,家具的材料很少使用硬木,而普通木頭制作的家具卻容易腐爛,不耐久,所以很少傳世。”海巖說。
“黃花梨作為一個樹種,在明末清初就已近絕跡,只是到了建國后,黃花梨木制作的家具才又逐步得到了人們的重視。” 海巖道出了黃花梨木珍貴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稀有。
收藏是種追求
盛世才有收藏。可以說,在解放前,收藏只是少數(shù)達官貴人、富豪大紳的事情,平民百姓少有問津。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現(xiàn)在的收藏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談及收藏與投資之間的關(guān)系時,海巖說,目前中國的收藏熱中,為了謀利而進行的收藏行為不在少數(shù),在商業(yè)社會,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無可非議。然而,一件藏品,在一年內(nèi)被拍賣4次,這樣的收藏行為顯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他看中一件好的東西,會盡最大力量把它買回來,在5代之內(nèi)也是不應該把藏品賣掉的。”海巖告訴記者,他進行收藏,只是為了愛好,純粹出于喜歡。因為喜歡,而買來保護。他認為,收藏僅僅滿足于賺錢的快樂,肯定是不夠的,還要有精神層面上更高層次的追求。
海巖:原名侶海巖,1954年出生?,F(xiàn)任錦江國際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錦江國際集團北方公司董事長、總經(jīng)理,昆侖飯店董事長。海巖是著名作家,1988年加入中國作協(xié),長篇小說《便衣警察》獲首屆金盾文學一等獎、電視劇金鷹獎、飛天獎、金盾獎;長篇小說《永不瞑目》獲中國第二屆人口文化獎;電視劇本《玉觀音》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電視劇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獲第十三屆北京電視春燕獎“最佳編劇”。還著有《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等大量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