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清代揚州的竹刻藝術鑒賞

來源:揚州晚報 作者:沈惠蘭 2013-02-06

竹刻何紹基字對

明清時期,我國竹刻呈現兩大流派:一是始于明代的嘉定派,以朱氏祖孫三代人為主,在制作風格上是以深刻和圓雕技法為主,以“高、深、透”為特色;一是金陵派,以濮澄為代表,在雕刻技法上以淺刻為主。揚州竹刻歷來被認為是傳承金陵一派雕刻風格,以淺刻著稱于世。筆者認為:自嘉慶年后,由于著名書法家、畫家、印家吳熙載“以刀代筆”參與竹刻藝術,以其為代表的揚州淺刻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因而揚州竹刻之淺刻不同于金陵竹刻之淺刻,形成了另一個流派。吳熙載是開創(chuàng)了這一淺刻風格的領袖人物,可以說他也是開創(chuàng)了我國竹刻史上真正的淺刻先河之人。

A潘西鳳、張镠代表清代揚州早、中期竹刻風格

清代早、中期揚州竹刻藝術,曾受過金陵派的影響,其主要傳承人為潘西鳳,他酷愛刻竹,視竹如命,時人有詩贊之:“老桐與竹結知音,苦竹雕鏤若費心。”鄭板橋對潘西鳳極為推崇,稱之為“濮仲謙后一人”。在清代早、中期西鳳之后,揚州還有金石名家張镠(1769-1821)擅長深刻竹(亦是浮雕風格)。揚州博物館藏他所刻竹骨扇雕刻拓片。由此可見,兩位著名竹刻藝人代表了揚州早、中期竹刻風格,有傳承金陵派淺浮雕的遺風,因而此時揚州竹刻尚無地方風格可言,被稱之為傳承金陵派風格。

B清嘉慶后,吳熙載“以刀代筆”參與揚州竹刻藝術,形成獨特地方特色

到了清嘉慶后,揚州吳熙載參與竹刻,開創(chuàng)的竹刻之淺刻與濮仲謙的淺刻則完全不是一個風格。他開創(chuàng)的淺刻,創(chuàng)造了新刀具、新刻法,以刀代筆,將書畫藝術淺刻于竹之表面,其法如在紙絹上書畫。用筆的抑揚頓挫、徐急快慢、深淺濃淡、虛實主次,別有一番筆墨意趣。他的淺刻之法,影響和造就了揚州一大批師承者,持續(xù)了百數十年,形成了揚州獨特的地方特色,使揚州竹刻有別于金陵竹刻,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

揚州博物館藏有他的竹刻扇一柄。扇骨畫幅僅拇指寬,上寬2厘米,下寬0.8厘米,長20厘米,刻痕極淺,以手撫之,竟不覺有刻痕,但目視之,則形貌畢現,猶如兩幅畫意極簡而極具文人疏秀氣的寫意畫。

C一批書畫篆刻家的投入形成了揚州竹刻以刀代筆、以淺刻之法表現書畫藝術的特色

吳讓之的率先開創(chuàng),吸引了揚州一批與他同時期的畫家、書法家、印家也投入到竹刻藝術中來,師承他的淺刻之法,形成了以刀代筆、以淺刻之法表現書畫藝術的特色,他成了揚州竹刻中淺刻藝術的領袖人物。主要師承者有金爵山、穆半園、趙竹賓、

朱震伯、耿西池、方鎬、徐雅鴻等。由于他們均有著書、畫、刻三方面的藝術才能,因而,刻刀一旦為他們所主宰,便呈現出另一番局面。其竹刻制品從構圖到造型到用刀,都充滿著書畫家的筆墨意趣。揚州博物館藏他們所刻的竹骨扇數把,小小扇骨,最寬處2-2.5厘米,最窄處0.8厘米,不僅畫幅小,而且畫幅不規(guī)則,可他們在這拇指闊的畫幅上或寫或畫,盡顯他們的才能,在山水、人物、花鳥等形象中,透溢著他們扎實的繪畫功底和精湛的雕刻工藝。

吳讓之開創(chuàng)的揚州竹刻之淺刻藝術在國內的地位越來越凸現,揚州淺刻藝術代有傳人,出現了一大批繼承者,有耿焦麓、陳錫藩、周無方、于嘯軒、何其愚、吳南愚、鄭小西、黃漢侯、宮宜盦、吳南敏等。這批繼承者,沿著吳讓之開創(chuàng)的淺刻之路,有所繼承、發(fā)展、提高,將在竹制品上的淺刻藝術拓展到象牙制品上,并新創(chuàng)出在象牙牌上微刻、縮臨名人書畫藝術,把揚州淺刻藝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