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153枚古銅鏡集中亮相安徽省博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王素英 劉媛媛 2013-01-30

從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民國初年,銅鏡可以算是我國發(fā)展歷史最長、使用最為普遍的銅器。30日起,153枚各個時代的古銅鏡將在省博物院新館集中展出。這些最早出自漢代的古銅鏡不僅是古人正衣冠、飾面容的日常生活用具,更蘊含了幾千年來人們的美好心愿和祝福,承擔著鎮(zhèn)宅辟邪、追求圓滿等功能。記者了解到,這也是省博館藏青銅鏡首次大規(guī)模公開展出。

153枚古銅鏡集中亮相

在省博物院新館二樓的臨時展廳,一個名為“鏡里乾坤——銅鏡背后的故事”的展覽正在緊張布展中。153枚來自省博館藏和省內(nèi)部分博物館的珍貴青銅鏡正被分類安放在展廳里,明起迎接觀眾參觀。

展覽負責人范方芳告訴記者,這153枚銅鏡所涉年代上至西漢時期,下到明清時期,全都是三級以上文物,部分還是一級、二級文物。展品中,既有明代“富貴雙全”銘文鏡這樣直徑40cm的“大家伙”,也有直徑僅6.3cm的漢代“見日之光”銘連弧紋鏡。

每件寶貝背后都有故事

而在這次展覽中,工作人員將不同時代的古銅鏡按紋飾和銘文內(nèi)容分為“銅鏡與生命”、“銅鏡與婚戀”、“銅鏡與功名”、“銅鏡與宗教”、“銅鏡與經(jīng)濟”五個部分。

在“銅鏡與婚戀”主題展覽中,有近三十枚銅鏡展出。相關專家告訴記者,從古至今,鏡都被作為重要的愛情信物之一。南朝末年陳朝駙馬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典故,更是流傳至今。

在“銅鏡與功名”主題展覽中,六朝時期的“位至三公”銘雙鳳紋鏡是壽縣博物館館藏珍品。三公是古代官職的稱謂,銅鏡上的“位至三公”等雖是一種吉祥用語,同樣也是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的體現(xiàn)。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