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參展作品《水石錄——石之二》 紙本油畫 2012年
朱凱參展作品 《水石錄——石之一》 紙本油畫 2012年
2012年8月25日下午3點,“水石錄——朱凱畫展”在北京和畫廊拉開了帷幕,展覽由段君擔任學術主持。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撰有《金石錄》,專門研究鐘鼎款識、豐碑大碣。由于朱凱作品中最關鍵的對象是水與石,故畫展取名《水石錄》。《水石錄》包含兩個系列,一個系列描繪草木水塘,另一個系列描繪懸浮的石頭。
朱凱畫的是南京遠郊的水塘,水塘周圍草木叢生,不遠處是他的工作室。德國畫家基弗描繪的很多風景也是畫室周邊的地區(qū),基弗把正常的自然景象描繪得十分廣袤、焦枯,如同焚燒過卻又飽含新生期望的土地,使常規(guī)的自然景象獲得了恢宏崇高的性質。朱凱也沒有把風景描繪得充滿色彩,他更感興趣的是色彩褪去后的景象,以便把景象控制在總體的灰度色調中。
社會的變遷以及他個人對人生的理解,使朱凱筆下的草木也帶有哀傷的性質,并引起觀者愴然傷懷。曹丕曾經(jīng)回憶在園林中游玩后“樂往哀來,愴然傷懷”的心情,朱凱的風景并不具有探奇攬勝的意圖,他自己也很少在他描繪的景象中游玩,他更多的時候只是經(jīng)過它們,好像經(jīng)過了他人,經(jīng)過了時間。
朱凱有時候也描繪煙雨的感覺,但已經(jīng)不是古代峰巒出沒、云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山水。雖然在朱凱的畫中,很難看到現(xiàn)代生活的痕跡,但他的風景仍然是具有社會暗示性的,或者說要獲得純粹的風景在今日社會已經(jīng)不太可能。
宋代《德隅齋畫品》曾語:“大石叢立,屹然萬仞,色若精鐵,上無塵埃,下無糞土,四面斬絕,不通人跡”,今天借來用于描繪朱凱所畫的石頭,竟也十分貼切。朱凱描繪的石頭色若精鐵,如果沒有土木,石頭或許會脫離大地,與世界失去聯(lián)系,石頭上因重力而往下滴淌的顏料在形式上使石頭和土木產生若即若離的關系。
據(jù)悉,展覽將于9月25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