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德沃斯金
有媒體評價說,德沃斯金的作品,在情感上都相當強烈,對話很少或是根本沒有對話,他的電影在愉悅與痛苦、性愛與死亡之間繪出一條狹窄的界限。
美國實驗電影制作人,2012年6月28日在英國倫敦去世,73歲。
可以說,史蒂芬·德沃斯金(Stephen Dwoskin)是美國電影工業(yè)中的一個異類,他被認可的、出名的作品也就是寥寥可數(shù)的幾部,別人在提到他的作品時,總會提到以下特征:他似乎喜歡以一個顫抖搖晃著的手持攝影機觀察或低角度仰拍人們的親密舉動;他偏愛研究女性的行為,跳舞、脫衣、與作為導演的他做愛;或者僅僅是以堅定的、目中無人的眼光看著鏡頭,陪著那冷冰冰的、低沉單調的背景音樂。這是德沃斯金幾部較有代表性的電影所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德沃斯金的作品名字也有些晦澀,《Dyn Amo》(1972)、《Behindert》(1974),以及《中央街市》(1976),都不外如是。
受1948年疫情的影響,出生并成長于紐約的德沃斯金9歲便患上了小兒麻痹癥。“沒人認為我會活下去,”德沃斯金在2009年接受一次采訪時回憶說,“我是一個脊髓灰質炎的全程經歷者。”德沃斯金的一生都與拐杖和輪椅相伴,他在電影里也從不隱瞞自己身有殘缺的這一事實。甚至只要是關乎人類的身體,無論是他自己的或是別人的,德沃斯金都要傳達出它們在所有可能的狀態(tài)中經歷的快樂和痛苦——肉體體驗始終是德沃斯金電影探討與關注的主題。
50年來,德沃斯金關注這一主題,用電影的手段不斷探索、捕捉、傳遞他歷經的感悟與感受。“我的作品主題即產生于這些方面,因為它是真正不需要對話就與這個世界產生關聯(lián)的途徑。”
史蒂芬·德沃斯金1939年1月15日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1959年,德沃斯金結束了在帕森設計學院和紐約大學的學業(yè)后,以畫家、設計師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雖然斷斷續(xù)續(xù)地教授和練習一些設計技巧,但從1960年代早期開始,德沃斯金已經萌生了轉向電影發(fā)展的意向。
在紐約的日子里,他常與安迪·沃霍爾、艾倫·金斯伯格和羅伯特·弗蘭克等當紅的人廝混在一起。受到諸如瑪雅·德恩等實驗電影開拓者的啟示,1961年,他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長眠》。之后,德沃斯金搬到倫敦,從1964年到1966年協(xié)助創(chuàng)立了倫敦電影制作人聯(lián)合會,有力地推動了英國“地下電影”的發(fā)展。這幾年間,他的作品包括《骯臟》、《時刻》等。
德沃斯金沒能尋求到主流文化的認同,如同大多數(shù)“地下電影”一樣,他的作品大量地在國際電影節(jié)和藝術節(jié)中展映。德沃斯金接受了歐洲各國的一些小成本投資,與眾不同的是,他一直堅持電影中的詩意和繪畫性。德沃斯金具有至上的影響力,包括勞拉·莫里維、保羅·威廉曼在內的一批電影理論家,都為其實驗精神所折服。德沃斯金也由此成為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他的電影有時甚至會煽動起關于性與性別角色的激烈辯論。
德沃斯金的朋友、評論家雷蒙·德格奈特曾這樣評價他,“作為一個遷移到英國的紐約人,德沃斯金同時規(guī)避了兩種文化的影響。”從藝術角度來看,德沃斯金不是一個純粹主義者,他從未獨立置身于審美研究之中,或是參與集體的研究活動。他不與像斯坦·布拉哈格之類的美國抽象主義學者相關聯(lián),也不與像莫康·格雷斯之類的英國形式主義學派有瓜葛。
德沃斯金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愉快地混搭所有他認為可用的模式:紀實與虛構、抽象與具象、戲劇性的行動與流水賬式的錄音、個人幻想和社會問題……他的野心在《無聲哭泣》(1977)、《外面》(1981)、《面對我們的恐懼》(1992)、《試圖去親吻月亮》(1994)、《疼痛是……》(1997)等這些作品的影像中顯露無遺。其中《疼痛是……》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他最出名的,表現(xiàn)了一群長期生活在痛苦中的人,要么是因為病痛、受傷,要么是因為各種自虐行為。
盡管德沃斯金的影像風格非常主觀與個人化,他依然常常被那些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所吸引。他與其他人合作的影片包括與鮑里斯·雷曼的《開始之前》(2006)、與羅伯特·克萊默的《視頻字母》(1991)、與克萊默的女兒可雅·何·克萊默的《我們將是彼此的眼睛》(2006)。他還與著名藝術家合作,如英國作曲家加文·布萊爾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曾為他的電影配樂。
近年來,德沃斯金終日面臨包括肺炎在內的多種疾病日益侵襲,2001年“在醫(yī)院內外穿行就像個乒乓球”就已經成了德沃斯金對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描述??紤]著日益迫近的死亡,德沃斯金沉醉于制作《我的病》,這部綜合了他自己和身邊朋友人生素材的作品,是在電腦上被制作出來的,融合了病態(tài)的想象、奢靡的葬禮以及充滿性欲的幻想。
《我的病》為德沃斯金開創(chuàng)了新的工作模式,令他后來在拍攝和后期制作上,都大量依賴數(shù)碼技術和設備。他和新老朋友一起合作,借鑒文學作品、童話故事和神話進行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包括《遺忘》(2006)、《太陽和月亮》(2008)。他的最后一部電影《年齡是……》(2012),由安東尼·巴勞德主演,該片也將于8月在洛迦諾電影節(jié)首映。
德沃斯金還著有幾本書。他的《電影縱覽》(1975)是對世界上不同種類的免費電影的贊譽。他的超現(xiàn)實主義蒙太奇攝影被收集在《哈哈!》(1993)一書中。在臨終時,德沃斯金正在寫自傳,試圖記述自己一生交錯的藝術和生活的路徑以及無情卻誠實的電影方法。盡管曾有過那么幾次關于他的主題回顧展,不過,公平地說,德沃斯金的藝術人生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更積極的評價。
【編輯:陳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