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Ritual Without Myth”群展倫敦開幕

來源:artspy 作者:陳穎編譯 2012-04-06

Installation View

 

“Ritual Without Myth”群展近日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開幕。約阿希姆-科斯特(Joachim Koester)、Ioana Nemes、Danai Anesiadou、帕特里齊奧-迪-馬西莫(Patrizio Di Massimo)、埃里克-貝爾特蘭(Erick Beltran)等十位藝術(shù)家參加了這場展覽。

 

“剛進入黑暗的展廳空間時,我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前進方向的模糊讓我感到了一些不安。這種不安也許是這場展覽的本意,也許展覽存在某種關(guān)于抵達之謎的東西。整場展覽像是在隧道中進行的一樣,遠遠地能聽到循環(huán)播放的歌劇和吵鬧的交談聲。不知從什么地方傳來了一陣叮當聲。在一面墻上,一個一頭金發(fā)被剪成了帶有孩子氣的碗狀的男人出現(xiàn)在了黑暗的背景中;他緩慢地挪著步,像是要從他的鞋底上擦去什么東西一樣——這是藝術(shù)家約阿希姆-科斯特(Joachim Koester)的作品。電影的光照亮了墻上的一段文字:“以一種真實的方式去操縱吧,在未知的事物中需要一種勇敢的態(tài)度,但輕率魯莽是不可取的”。我把影片中的那個人認成了梅西,但他實際上是來自丹麥的一個演員兼詩人。這個錯誤證明了我的無知,同時也表明了觀眾將自己認定的意義投射到作品上的方式。那么,既然人們有可能會讓他們的思維去決定他們在畫廊里看到的東西,為什么還要為一場展覽的理念感到煩惱?策展人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控制觀眾的反應(yīng)?

 

展覽最后也是以約阿希姆-科斯特(Joachim Koester)的一件影像作品結(jié)束的,它再次將我們帶入了黑暗。這件影像作品仍然以之前的那個丹麥演員/詩人為主角,他的頭發(fā)長長了,處于一間像是地下室的房子里。他不斷地點頭,點頭;我也跟著他一起點頭,點頭。也許這種沉默的背后表示的是肯定,又或者是一種關(guān)于共同行為的陳述。”

Joachim Koester, "To navigate, in a genuine way, in the unknown necessitates an attitude of daring, but not one of recklessness", 2009

Ioana Nemes, Relics for the Afterfuture (Brown), 2009

Danai Anesiadou, I KISS YOUR ECTOPLASM LIKE I WOULD A SHARK III, 2012

Danai Anesiadou, I KISS YOUR ECTOPLASM LIKE I WOULD A SHARK III, 2012

Patrizio Di Massimo, Una Turandiade Buzziana (in forma di note), 2011

Patrizio Di Massimo, Turandiade Buzziana (in forma di note), 2011

Erick Beltran, Demonstrative Figures (Assimilated), 2012

Erick Beltran, Demonstrative Figures (Assimilated), 2012

 


【編輯:馮漫雨】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