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常規(guī)的贊助展覽,到捐助舉步維艱的炎黃藝術館這家民營美術館的老字號,到發(fā)起成立民生現(xiàn)代美術上海館,到如今10倍體量的北京館開始啟航,整個過程民生用了五年。
這五年,民生美術館從無到有,實現(xiàn)了從一家金融機構的公益品牌項目到產生重要國際影響力、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界眼中“最專業(yè)的中國當代藝術館”的飛躍。今天的民生美術館,民生藝術機構體系已經遠遠走出一家民營銀行為背景的角色,成為文化力量在民間活躍的代表之一,成為國際上最受贊賞的今天中國活力藝術的代表。
五年來,民生藝術機構系統(tǒng)的負責人何炬星館長一直在思考民生該往哪里走。一個以銀行為發(fā)端的藝術機構,能給社會帶來什么?除捐贈運營基金、作為其社會責任表達之外,民生銀行對民生藝術機構系統(tǒng)并沒有什么要求。這在保障了這家機構的獨立性之外,同時也提出了挑戰(zhàn)——民生藝術機構必須自我明確,提出主張,并身體力行地實踐它。
2010年,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上海館用“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繪畫篇)”來開了開張的大幕;2011年“中國影像藝術二十年大展”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贊揚;之后,民生還將掀起三十年裝置雕塑的梳理與討論:民生3年用3個大展來完成開幕。在藝術圈內外,剛剛腳步踏地的民生美術館已經開辟出一條獨立的探索之路,民生主張和民生風格正在形成和深化中。
今天,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以金融機構為背景的公益性藝術機構,民生美術館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民間美術館中的典范。2013年,民生美術館北京館將落地798,我們相信,民生帶來的不僅是空間和體量上的巨變,不僅是文化藝術存在方式、探討內容的選擇,更有對國際文化戰(zhàn)略的探索和新實踐。聚焦于1970年代末以來的當代藝術,立足于民間,面向個體與未來,民生正在編著屬于中國版本的國際藝術觀。同時,它也是面對國際化的洶涌浪潮和知識迅速更新升級境況,中國大陸新的價值觀和文化觀生成的生動案例和先行者。
【編輯:成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