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普利茲克獎勛章:對于世界上的建筑師而言,獲這個獎意味著至高無上的終身榮耀。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長于西安,學于南京東南、上海同濟大學,1988年定居杭州。現(xiàn)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院的王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啦!”昨天,這個消息在微博上、建筑圈里傳得火熱。
普利茲克獎素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相當牛氣。而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49歲的王澍,是中國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人。此前,只有貝聿銘一位華人榮獲過這頂桂冠。
這真是個巨大的榮譽
因為王澍人在美國,所以,他的太太陸文宇,昨天成為了媒體追逐的對象。
昨天,陸文宇被一大群媒體圍著,甚至有法國的記者專門從北京飛過來。大家七嘴八舌地恭喜、提問。
作為培養(yǎng)出這位大師的“搖籃”,中國美院方面也很興奮,昨天特意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會現(xiàn)場,美院同仁當場打越洋電話給王澍,免提電話里傳來王澍興奮的聲音:“這真是個巨大的驚喜,我現(xiàn)在的心情也很復雜。”
王澍說,這么多年的探索,他一直挺孤獨的,“很多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就是真誠地思考,并堅持理想,肯定會有結(jié)果。只是我沒想到結(jié)果這么巨大——普利茲克獎是最高榮譽,還來得那么早。”
49歲拿到普利茲克獎,這的確是一個奇跡。一般來說,建筑大師通常要在60歲才能獲得這個殊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澍又一次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
“回過去看,我也很驚訝,10多年里我竟然做了那么多事情,以至于家里的生活一團亂了。”王澍在電話里笑言。
他的建筑有人文特色
王澍的建筑具有人文特色,他喜歡從藝術的角度探討時間的問題。
“中國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現(xiàn)在到處在拆古老的建筑,當年那些有尊嚴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樣被丟棄,所以我們要用智慧的方式讓它們復活。”
這個觀點,也是他得獎的一大原因,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評價道:“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fā)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tǒng)還是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而讓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感慨的是,王澍是中國本土培養(yǎng)的建筑師,能獲得這個獎項更為不易,“他是一位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情懷的建筑師。這次獲獎,也是中國美院校園獲得的國際認可。”
5月25日,頒獎典禮將在北京舉行,屆時,王澍將獲得10萬美元獎金和一枚銅質(zhì)勛章。
【編輯:湯志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