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屋漏痕,探討如何進行形式的探尋與精神的承載

來源:99藝術網上海站 作者:徐婉娟 2012-01-17

開幕式現(xiàn)場

 

2012年1月13日(99藝術網上海站 徐婉娟)下午3點,“屋漏痕——形式的承載”當代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浙江省美術館主辦、著名策展人蔣再鳴現(xiàn)任擔任策劃,意在用中國文化核心的精神意象來解構深藏于當代藝術中思維體系。參展的2Unmask團體、王光樂、王俊、韋嘉、李青、李昌龍、李威、陳彧君、吳俊勇、邵文歡、楊心廣、趙彌、曹斐、彭薇、俸正泉、薛峰等21位70后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展覽中展出了他們近年的代表作品。

 

浙江省美術館馬鋒輝,浙江美術館副館長斯舜威,今日美術館副館長李小倩,上海民生美術館館長李峰,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副館長王純杰;策展人陸蓉之、魯虹、徐累、魯明軍、葛菲爾、楊欣予、夏季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張堅、孔令偉、楊勁松、管懷賓等眾多嘉賓參加了此次展覽。

 

試圖尋找傳統(tǒng)與當代的痕跡

 

開幕式上,浙江省美術館馬鋒輝先生館長表示:“本次展覽將中國書法藝術范疇的概念‘屋漏痕’引入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理念之中,試圖尋找傳統(tǒng)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痕跡并加以佐證。溝通當代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的精神隔膜,并從中國當代藝術中挖掘核心的精神元素,力求將其從西方語境中隔離出來,重新使我們建立與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傳承、連結。展覽以一個獨特的學術視覺和路徑,來看待我們立足于現(xiàn)實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思考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關系,這樣就使我們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看待藝術由內至外、由形式到內容的精神規(guī)則,從而判斷藝術最本真的含義,這也是展覽的一個重要啟示。”

 

此次21位參展藝術家都接受過經典繪畫的滋養(yǎng)和嚴謹?shù)南到y(tǒng)技法訓練,然而在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繪畫的觀念、材質和表現(xiàn)手法上顯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在對前人經驗的承中之變與變中之承的價值取向上,表現(xiàn)出積極的意義和智慧,在當代藝術領域已漸露頭角。我們希望這次展覽活動,為當代藝術的探索提供一個新的文本,來共同探討傳統(tǒng)精神與當代藝術聯(lián)結的重要命題。

 

今日是昨日的延續(xù),當代與傳統(tǒng)是相屬關系

 

策展人陸蓉之女士在開幕式上對藝術家們深鞠一躬后,致辭道:“這是我的習慣,我在任何展覽的開幕,一定是先向藝術家鞠躬致意。非常榮幸看到70后這一代藝術家如此有質感的一個展覽,以及浙江美術館有這樣多元的展現(xiàn)。整個90年代的中國,其實是一個觀念上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代70后的藝術家,他們的關懷跟八五新潮的那一代確實不同。所以我們看到這目前藝術的環(huán)境,我們不需要一兩個成功的英雄,更需要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在未來能夠為中國的當代藝術開拓出我們自己獨特的道路。”

 

爾后,在座談會上陸蓉之女士也談到:“我一直堅持一點,今天是昨日的明日,因此所有的傳承都是昨日的延續(xù),明日是今日的延續(xù),這樣的關系是不會改變的。在任何一種文化里面,沒有真正所謂的傳統(tǒng)當代的對立,不是對立,而是種相屬的關系。這種相屬的關系,在這個展覽里面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它的可能性和多元性。”

 

藝術傳統(tǒng)不是守存出來的,形式的承載與精神相統(tǒng)一

 

策展人魯虹先生在開幕式上表示:“這個展覽以70后為主,還有80后的藝術家,他們用他們新的圖象、新的媒材、新的藝術手法,很好的表達了他們對當下社會的感受。我覺得他們的作品很深度地說明了藝術傳統(tǒng)是不斷創(chuàng)造出來了,而不是守存出來的,而且藝術的價值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是這個展覽給我的啟示。”
座談會上,策展人魯虹先生就副標題“形式的承載”談到:“從批評上講,主要是圍繞作品觀念的主題。但是,‘觀念如何進入語言?語言怎么成立?’卻談的很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我們首先接觸的是形式和語言,觀念是從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們進入作品首先是從語言開始,而且每一個藝術家在表達他的追求,無論他有么觀念,最后必須體現(xiàn)在語言上。所以形式的承載在這個情況下提出來非常有意義,對藝術家、對批評界的討論都很有意義,我們從批評的角度講,很容易把精神和形式當成兩個東西,其實形式和精神是統(tǒng)一的。”

 

新時代下,如何進行形式的探尋與精神的承載?

 

展覽研討會上,嘉賓就此次展覽進行了多方的論證探討。此次展覽策展人蔣再鳴先生談到“屋漏痕曾是中國書法專用術語,從古至今,從技法到境界,唯獨我覺得沒有把它提升到美學上面專用的詞匯,我試圖想是否把它提到美學的高度上來思考。我想顛倒一下,是否可以打破慣性思維的局面。”

 

徐累舉例李青的參展作品《互毀而同一的像-女神》,“作品中對兩種文化的記憶,是我們記憶的消費品和消耗品,這兩個東西融合在一起的狀況很像全球化的狀態(tài),全球化的狀態(tài)磨平了彼此的差異性。”

 

以新的身份“藝術工作者”活動在今后藝術圈的陸蓉之女士表示,這一代藝術家以個人為出發(fā)點,對于選材和選題上的自由性,與上一代藝術家相比,可以說是一種割裂,他們自信來源于自身對于個體的一種自省式的清晰性。

 

策展人魯明軍則就“重新看待‘非話語’部分”即“作品產生的直接身體經驗”表示,“所謂的屋漏痕,更強調的是個人非話語的這部分,不是硬性機制的部分。恰恰在這個意義上,不管是繪畫、裝置也好,似乎有雷同,每個人個人的觀感和敏感的部分,其中涉及到視覺的分配機制,就是說你的知覺理性,還有純粹視覺的思考,還有純粹身體的這部分你是怎么分配的?”

 

【相關資訊】

【在線展廳】屋漏痕——形式的承載

開幕式現(xiàn)場

開幕式現(xiàn)場

“屋漏痕”研討會,左起:魯虹、陸蓉之、桑火堯

“屋漏痕——形式的承載”藝術座談會-嘉賓:夏季風(左),徐累(右)

研討會現(xiàn)場

研討會現(xiàn)場

小觀眾在與UNMASK小組的作品互動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開關》劉韡-電視機-2011

《背景之四》薛峰-油畫-2011

《龍在天》吳俊勇-皮紙水墨-2012

《南海油氣空間站》王邁-裝置-2011

《山林2》楊心廣-裝置-2011

《誰的烏托邦》曹斐-錄像-2008

《脫殼之二》彭薇-絹-2011

 


【編輯:馮漫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