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We Will Live,We Will See”群展倫敦開幕

來源:artspy藝術(shù)眼 作者:陳穎編譯 2011-07-20

Installation View

 

“We Will Live,We Will See”群展近日在倫敦Zabludowicz Collection開幕。這場展覽集中了一些藝術(shù)實踐檢驗了時間、記憶與遺忘之間的關(guān)系的藝術(shù)家,例如卡羅爾-博夫(Carol Bove)、托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露絲-伊萬(Ruth Ewan)、格倫-利根(Glenn Ligon)、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探索了藝術(shù)作品也許能起著鏡頭作用的可能性——通過這些鏡頭,過往得到了重新配置和重新闡釋,并且在現(xiàn)在變得十分重要。它們的意義和特殊性隨著時間發(fā)生著改變,產(chǎn)生了一種可變、不固定的短暫感。該展覽利用了這樣的作品來思考過去,但不是按照一種標準的“真理”來進行,而是更看重闡明、重演與再創(chuàng)作。

Installation View

 

打破占優(yōu)勢的展示的年代學以及分類學是卡羅爾-博夫、史蒂芬(Steven Claydon)、雷切爾-哈里森(Rachel Harrison)以及謝麗-萊文妮(Sherrie Levine)作品的關(guān)鍵。他們的作品都著眼于品味與幽默感、虛構(gòu)與想象的重要性,對假定的類型學及時間線提出了質(zhì)疑。歐麥-法斯特(Omer Fast)的作品“The Casting”(2007)探索了記憶的構(gòu)建與重述過往的表演性。通過巧妙地處理被記錄下來的圖像和演講,法斯特的影像裝置探索了現(xiàn)實與表現(xiàn)之間的缺口。物品的持久性是托馬斯-豪斯雅戈、亞倫-庫里(Aaron Curry)、馬修-莫納漢(Matthew Monahan)及丹尼爾-希爾弗(Daniel Silver)等藝術(shù)家作品的共同關(guān)注點。他們參考了古典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雕塑、以及流行文化中的藝術(shù)史發(fā)展,處理了藝術(shù)與文化的紀念性。

Installation View

Omer Fast, The Casting, 2007

Omer Fast, The Casting, 2005

Thomas Houseago, Portrait - Double Sided, 2009 and Daniel Silver, Untitled, 2008

Rachel Harrison, Voyage of the Beagle, Two, 2008

Rachel Harrison, Voyage of the Beagle, Two, 2008

Steve Claydon, A Lark Descending (Preparations for Leda), 2008

 

 


【編輯:馮漫雨】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