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08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熱鬧中現玄機

來源:典藏投資 作者:陳沛岑 2011-05-20

2008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于8月29日在臺北世貿一館豋場,從今年的參展名單(高達111家的參展單位中,有48家外地展商)、舉辦的地點(在多年之后,再度回到挑高、空間寬敞的世貿一館)、展前大規(guī)模的媒體、廣告曝光、并與“上海藝術博覽會”(Shcontemporary)、“韓國藝術博覽會”(KIEF)共同推廣招商等面向來說,這次別具“大復興”的意味;展覽會場除了延續(xù)過往規(guī)劃分為“經典展區(qū)”、“當代展區(qū)”、“電子錄像區(qū)”外,還加設了“日本當代特區(qū)”(匯聚13家日本畫廊),并首次與文建會合作籌備“臺灣制造——新人推薦特區(qū)”,而年度特區(qū)則邀請胡朝圣來策劃“游:藝術與科技”主題特展。

 

2008年的Art Taipei,據主辦單位數據顯示,五天的展會期間吸引了7.2萬人次的參觀者到場,并締造新臺幣7.5億元(以下金額若無特別著名,則皆為新臺幣)的總成交額,號稱是從1992年以來臺北藝博會舉辦至今創(chuàng)下的最佳紀錄,然而若理性地觀察分析,Art Taipei是否果真“大開紅盤”?展會又呈現什么樣的特色與趨勢?

區(qū)域特色品味為主導

 

印度Sakshi Gallery、紐約Zone:Chelsea Center of Arts以及James Cohan畫廊經理皆不約而同的表示:Art Taipei還是個非常本土(local)、帶有區(qū)域性格的(regional)的博覽會,“國際化”的程度不大,若與去年同樣于亞洲舉辦的上海藝博會相較,今年在臺北顯然并未見太多西方具代表性的國際級畫廊與西方精品現身,參展者主要還是以本地及鄰近地區(qū)的日本、韓國畫廊為多數,因此不管從呈現的作品或是買家來說,還是以亞洲為主(主要買家甚至可歸納以臺灣人為多數),也因此趨近于單一的大宗買家品味,對這次作品的銷售成績有決定性的影響。

 

而今年雖然來參觀的人數比往年增加許多,但“觀望者多,買氣比去年差”是普遍參展畫廊業(yè)者的心聲,就如同畫廊界一資深經理人表示:“去年是藏家搶著買作品,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如果眼前這一分鐘看到作品時決定不出手,下一分鐘作品可能馬上就被另一藏家買走,但今年明顯感覺『大家有時間可以慢慢考慮、慢慢談』,買家考慮與觀望的時間變長,大家出手時變得更謹慎。”此無疑點明了:整個大環(huán)境的景氣對于藝術市場的影響,雖然畫廊的銷售額可能無法短期間瞬時飆升,但換個角度思考,有更長的時間可以“冷靜、理性的做決定”,對于買家與收藏這個行動本身來說無疑是正面、健康的。

經典、當代展區(qū)優(yōu)勝劣敗,本地作品突圍

 

而如同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所言,這次藝博會中,一反往年多由中國內地的作品所占據,今年臺灣本地的作品數量大增(此無疑為最大特色之一),他在此看到了臺灣當代藝術的活力、以及其所帶來的新希望!其對本土藝術的百花齊放表示肯定。而畫廊業(yè)帶來的當代作品比重增大也是今年的特色,在會場上前輩藝術家如趙無極、陳澄波、廖繼春、常玉的作品,除了在景熏樓、藝流拍賣公司展區(qū)外,已不多見。

 

而就展銷成績來說,因大宗買家品味與本地畫廊長期在臺灣建立的人脈與收藏群的影響,其中明顯可見臺灣當代有部份反應相當熱烈,主打此類型作品的幾家畫廊都有不錯的表現;如誠品畫廊展區(qū)幾乎就像是連建興的新作發(fā)表會,帶來他12件2008年的創(chuàng)作,連建興延續(xù)過往魔幻寫實的風格,如《群鯨東游2》中,一個平凡無奇的施工建筑場景里,上方的天空云層里出現了一只只接連往東面游去的的鯨魚,諸如此類結合現實與想象的景象吸引了群眾的目光,作品在開幕當晚即售之一空,此外,展陳其中的尚有郭淳、劉世芬、蘇旺伸的作品,誠品畫廊表示,五天下來銷售成績高達9成;而在展位上放有楊茂林醒目的巨型不銹鋼雕塑作品《螳螂捕蟬》的大未來,負責人林天明表示,現場作品(如楊茂林、郭維國、陸先銘、林巨、蘇匯宇等人之作)皆銷售一空,并且也談成了許多額外在畫廊內成交的生意,為畫廊入賬超過上千萬(事實上,光是楊茂林的雕塑,就創(chuàng)造了新臺幣一千八百萬元的成交額);而印象當代在開幕當天銷售就已達8成,黃楫、常陵、楊仁明、黃銘哲的作品受買家歡迎,為此負責人歐賢政相當開心,并認為景氣其實沒有外界想象的差,拍賣公司的成交額雖然滑落了些,但就其畫廊本身而言,感覺影響不大;大趨勢畫廊則帶來吳天章、陳界仁、莊普等人作品,前者一件《同舟共濟》在開幕當晚隨即以500萬元成交,整體銷售達6成。

 

在展會中可注意到黃銘哲的作品流出的相當多,除了印象當代、大趨勢之外,中部的臻品、南部的梵藝術展位上均有其作,展銷成績也相當好,如后者中,黃銘哲大尺幅(362x800cm)的《出征》即由臺南紡織總經理侯博明以新臺幣2400萬元拿下,創(chuàng)下整場單價成交的最高紀錄;臻品藝術中心內的《王者在現》雙拼則以360萬售出,其并帶來黃銘哲從早期鄉(xiāng)土寫實轉到后期抽象創(chuàng)作表現過程中,幾件重要的作品,如《傳人》、《蒼白的歲月》與《臺北人》等,負責人張麗莉抱持著分享、讓大家更了解黃銘哲創(chuàng)作歷程精神,無畏參展是否能打平支出,除了《王者在現》外,其余作品皆為私人收藏的非賣品,現場買家詢問度極高,但不賣就是不賣,純粹做口碑。

 

而臺灣畫廊間,今年最大亮點之一無疑為梵藝術,整體展位布置別具用心,呈現大氣度,受外界好評也打響了自家招牌,除了黃銘哲的作品以高價售出,侯俊明的木刻作品《往生極樂》與楊英風的《天下為公》、《鳳凰來儀》則共同創(chuàng)造新臺幣2600萬的成交額(橘園、月臨畫廊展區(qū)中亦有侯俊明的作品,反應也相當熱烈,后者的曼陀螺以540萬易手),其他還有邱亞才、管永、朱銘的太極系列作品、東南亞的I Nyoman Masriadi、Agus Suwage等作品,負責人陳阿露表示這次他采精兵策略,推出的全是最好的精品、獨特的大作,本來只是想顯示畫廊的實力,但賣得很好他也相當開心,在博覽會開幕的第二天,他謙虛的表示有8成作品已售出。其余像亞洲藝術中心、東之畫廊、日升月鴻、布查、秋刀魚藝術中心等亦有高成交率,索卡畫廊展區(qū)以金額計成交量也達七成。

日本當代特區(qū)呈現兩極化

 

而雖然外界認為臺灣買家對于日本當代藝術展現了無比的熱情,據主辦單位的數據顯示,日本展區(qū)創(chuàng)造了新臺幣近億元的收益,但實際探訪后不難覺察:來臺的日本展商的銷售成績彼此間是天差地別,有的成績極好,例如Unseal Contemporary Art負責人Hikaru Morioka表示他不僅賣出所有的作品,也透過計算機網絡顯示庫存作品完成許多交易,成交量遠超過預期,可謂大成功,展區(qū)中Tomohiro Takagi的作品長描繪著人類披上昆蟲、爬蟲動物的外衣出現在自然史博物館或草原上,暗喻著人類原本由動物演化而來,但若不珍惜保育自然生態(tài),有一天連鱷魚或蜜蜂等生物都會面臨絕種,而人類到時必須“假扮”成這些動物,才能讓下一代想象絕種生物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作品也廣受歡迎。負責人認為這次參展大大擴張了畫廊的臺灣買家網絡,此為在全球化時代下畫廊產業(yè)提升競爭力的方式之一。而樁畫廊(Galley Tsubaki)的展區(qū)上總是匯聚了許多人氣,畫廊負責人Hiroya Tsubakihara在展會的最后一日表示:銷售成績高達七成,當中山本麻由香(Mayuka Yamamoto)與Natsuko Kitamura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特別受歡迎;而展出日野之彥(Korehiko Hino)數幅油彩與素描作品的Galleria Grafica Tokio,則有高達9成以上的總銷售量,負責人表示這次日野之彥的藏家來自世界各地,這次在臺北主要賣給亞洲人,如臺灣、香港,新加坡人皆是其客戶,而她亦明言,日野之彥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中的表現強大地推動了第一市場,但她不希望買家在她這里買了之后過沒多久即送拍,因此對于買家的選擇極為慎重,在價格方面她表示日野的作品價格升漲變動的很快,不愿透露油畫的價格但表示決對比拍賣市場來的低許多,素描作品價位則在美金2千至6千元之間;至于Gallery IDF帶來的作品則多在新臺幣35萬元以下,反應極佳,如Kiriko Iid帶有美麗與青春的憂郁、不安的人物油畫作品以及深堀隆介(Riusuke Fukahori)的雕塑(價格普遍在20萬之下)均售之一空,

 

而有些交易成績則是不甚理想,如野田當代(Noda Contemporary)在展會最后一日接受訪問前仍尚未售出任何一件作品,但表示其中草間彌生的南瓜作品(美金10萬元)可望成交,山本現代畫廊來臺代表在展期最后一日指出,銷售的速度相當緩慢,但仍賣2件日本第六屆Geisei藝術季金獎得主松井えり菜(Erina Matsui)的作品;帶來諏訪敦、Michiyo Mowa作品的Gallery Kogure,則反應不佳,負責人小幕洋在最后一天臉上有些無奈與落寞,他表示整天都在苦思下回參展應該帶什么樣的作品來才能有好成績?認為展會上中國、香港、韓國的群眾比他所預期的還多,但買家主要還是臺灣人,而臺灣人似乎只喜歡“可愛”的作品,然而他認為事實上,日本的當代藝術也不全/不只是只有單一的“可愛”類型而已,畫廊如何在推廣與銷售間達到平衡仍是大學問。

 

但即便某些畫廊銷售成績不甚理想,畫廊負責人普遍對臺灣市場抱持正面的態(tài)度,例如廣田美術畫廊與Rontgenwerke AG畫廊業(yè)者則表示,雖然他們賣出兩件作品不多,但他與臺灣的藏家建立了許多連結,認為臺灣的收藏產業(yè)相當特別,很多收藏家之間的聯系很緊密,甚至會互相鼓舞對方買作品,而如何把自己代理的藝術家打進這個收藏圈,是相當重要的事,并表示明年還是會再來參展。

中、韓國作品銷售不如預期

 

這次主推中國與韓國作品的畫廊,除了傳承畫廊、奕源莊、朝代、琢璞畫廊、凱旋畫廊、升藝術、紐約中國廣場銷售在水平之上外(傳承是其中銷量最好的,其帶來的韓國藝術家李在孝的雕塑詢問度特高,負責人張逸群指出已被訂下15件,除了由本地藏家、畫廊同業(yè)買下外,韓國與新加坡藏家也下了訂單,而鄧仙先的膠彩、陳蚊紅的《迷墻》系列作品也受好評,后兩者定價皆不高,均在8至20萬不等),其余成績普遍不如預期,幾家來自中國的畫廊,如上海紅橋、華氏畫廊、圣東方幾乎五天展會中皆無成交。來自韓國的表畫廊、CAIS以及主經營韓國當代藝術的上海木林畫廊皆同聲表示“搞不懂今年買氣為何會如此”,木林畫廊帶來李錠雄、智蕘相(Ji Yo Sang)、高燦圭(Koh Chan Gyu)的作品,除了前者以美金5.5萬元售出外,其余作品均未成交,負責人直言“會慎重考慮明年是否繼續(xù)參展”但認為臺灣與韓國的交流一向不多,有推動的必要。

 

電子錄像作品吸引關注

 

今年電子錄像展區(qū)的作品普遍吸引了群眾的注目,例如Zone:Chelsea Center for Art的Jennifer Bahng即指出她相當意外臺灣群眾對于新媒體藝術的熱情與正向的反應,許多人對于作品是真心欣賞,其也特別指出今年的科技藝術展區(qū)相當成功,只是若談到收藏,她坦言錄像作品在全世界的收藏都還是剛起步,事實上比其他平面作品來得困難(難銷售的情況并非只在臺灣),但在五天的展覽時間中,她仍成功的賣出了兩件George Quasha的錄像作品(單一售價美金一萬元)給本地藏家;而近期剛在上海設立分部的James Cohen畫廊帶來錄像大師Bill Viola及Hiraki Sawa的作品,兩者作品均令人由衷感動,后者的《Hako , 2006》在展會的第三天也已出售。

 

而新苑藝術帶來王雅惠、郭奕臣、蘇育賢及陳永賢的作品,負責人表示一位匿名臺灣科技業(yè)者將購藏所購藏,其玟畫廊展出葉偉立蘊含在地人文關懷的寶藏嚴計劃作品,也有好評。

總論與批評建議

 

總體而言,這次臺北藝博會見到了主辦單位力求突破與國際接軌的企圖心,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或許在未來可以設定一個清晰的定位與特色來專注發(fā)展,例如是要以“亞洲”為主要取向,或是要求“國際化”?如果是要以大亞洲的藝術為主體,如何吸引更多其他外圍國家重要畫廊前來參展,讓展會中不只聚焦臺灣或日本當代,或許會帶來更多元的“亞洲”面貌;而若設定為一國際化的藝博會,招集更多的“國際級”的歐美畫廊參與為必要。并且,如同Jennifer Bahng所言,未來臺北藝博會若能展現更加開闊、多元的“當代藝術”將是她所期待的。

 

而許多畫廊業(yè)者并表示今年展商能布展的時間過短、博覽會的對于展地的裝潢規(guī)劃如隔版、線路、燈光的處理都有加強的空間,但對于藝博會工作人員認真的態(tài)度仍給予肯定。

 

若從市場面來看,今年藝博會當中雖有部分展商呈現高成交率,但普遍有更多的畫廊呈現外熱內冷的狀態(tài),不少人表示:受到景氣影響,購買力與買氣或因經濟景氣均不如去年來得旺,,觀望多于實際購買、一般參觀者多于買家。此外,也有畫廊業(yè)者提出:Art Taipei參觀群眾以本地為主,海外的藏家來的不多,就本土畫廊而言,對于收藏人口的擴散作用持有疑慮。

 

但若回歸到最基本的市場法則,只要東西夠好,永遠不怕難以找到買家,只怕沒有好作品,而如何招攬好畫廊參展、展出畫廊是否帶來精品,相信是最重要的事。

 


【編輯:馮漫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