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三館免費開放:民營藝術館能否成公共物品

來源:烏魯木齊在線 作者:金少兵 2011-04-01

一位觀眾正在華夏藝術館觀賞作品展

 

兩個女孩躲在大人的懷中,歪著頭盯著嶺南畫派四大家之一趙少昂的畫作《花鳥四條屏》,這是新疆華夏藝術館收藏的“重量級”作品,其數(shù)百萬元的標價格外引人注目。

 

顯然,從這兩個嘰嘰喳喳“小公主”的只言片語中,可以聽到她們對畫中小鳥更感興趣。抱著她們的分別是媽媽和奶奶,一個打扮時尚,開著小車而來;另一個衣著樸素,坐了9站公交車才到。兩人相距半米,各留給對方半個背影,但兩個小家伙的頭早已挨在一起。

 

華夏藝術館半年前舉辦全國名家名作收藏展時發(fā)生的這一幕,讓館長趙萬順至今掛在嘴邊:在藝術面前,更容易實現(xiàn)人人平等,不要因為一紙門票,讓人在藝術和美面前,轉(zhuǎn)過身去。

 

與公立美術館不同,這座目前新疆最大的專業(yè)美術館是民營的,這座位于鯉魚山路的藝術館也是新疆第二家專業(yè)美術場館。隨著公立美術館、藝術館免費大門的開啟,民營藝術館(美術館)如何應對“免費開放”和隨之加劇的生存壓力,如何與公眾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交流已成為趙萬順等民營藝術館“掌門人”繞不開的問題。

 

民營

 

藝術館應該堅持公益性

 

“一個成功的藝術館首先應該堅持公益性,與社會的互動才是保持新鮮血液的根本。”同時具有企業(yè)家身份的趙萬順相信,藝術館不應以盈利為目的。

 

當今社會信息爆炸、節(jié)奏加快、心理壓力日增、人際關系趨遠,這名新疆知名國畫家認為,文化機構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展覽、豐富精彩的藝術互動活動,使觀眾放松心態(tài),以心靈溝通促進社會和諧。

 

去年6月正式開館的華夏藝術館一開始就堅持免費開放,至今舉行近20次大型展覽,接待觀眾3萬多人次。這個接待量不到市美術館的三分之一,但在民營藝術場館中卻難能可貴。

 

【相關文章】

民營美術館挑戰(zhàn)美術館評價標準

民營美術館在中國

“民營美術館時代”——文化藝術新浪潮的到來

民營美術館生存尷尬 國內(nèi)尚無適宜稅收體系

民營美術館能成為 “公共物品”嗎?

南京新添諸子藝術館:民營美術館能走多遠引人關注

熱理想遇冷現(xiàn)實 民營美術館的“造血機制”亟待建立

探索民營美術館的本土化模式

民營美術館成為關注的焦點 業(yè)內(nèi)人士呼吁社會更多的關注

 

民營藝術館在國際上大部分時候被稱為私立美術館,是指由非政府人士和機構投資的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和社會教育功能的現(xiàn)代藝術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

 

許多年來,它在非規(guī)范化的市場中成長,甚至沒有一個規(guī)范的名字:民營藝術館、私立藝術館、或者民辦藝術館。從誕生之日起便踉蹌前行的它們,卻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館建設的弄潮兒。

 

近年來,新疆文化類民辦非企業(yè)發(fā)展迅猛。目前,全疆各地已創(chuàng)建文化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317家,其中從事古玩藝術收藏、藝術研究、藝術交流的各類藝術館、書畫院、文化傳播中心已有22家。

 

今年初,自治區(qū)文化廳對其中15家先進單位予以表彰獎勵,新疆華夏藝術館就是其中之一。同時,“2010中國畫十大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趙萬順入選,頒獎題目為,趙萬順為新疆美術“搭臺”。

 

除了展覽,華夏藝術館還建設自己的網(wǎng)站,創(chuàng)辦自己的報紙,組織國內(nèi)知名美術家赴新疆寫生,與烏魯木齊晚報社聯(lián)合打造了全疆首個校園藝術實踐基地……

 

趙萬順的目標是,注重對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的發(fā)現(xiàn)與培養(yǎng),開展與國內(nèi)外的藝術交流,通過展覽、學術溝通等多種形式建立共同發(fā)展的機制,推動其良性互動,“造一個藝術館不難,出現(xiàn)一個藝術館很快,但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能夠讓它發(fā)生文化影響非常難。”

 

投資

 

做高尚的企業(yè)品牌

 

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不菲的資金持續(xù)注入。與公立藝術館靠政府撥款不同,資金問題是關系到民營藝術館生存與發(fā)展的最根本問題。

 

華夏藝術館開館以來,先后共投入資金近600萬元,其中僅每年租金就高達120萬元,這些錢主要是趙萬順通過他的商人身份籌集來的。

 

對于藝術館的健康發(fā)展來說,這不是長久之計。趙萬順指出,個人與企業(yè)向民營藝術館等非盈利社會文化機構進行捐贈或贊助可享受“同額免稅”的政策,這已經(jīng)成為許多發(fā)達國家為藝術館所提供的“造血機制”。

 

然而,目前在我國尚沒有適宜非盈利組織發(fā)展的稅收法律體系,有限的贊助資源又面臨來自其他娛樂項目的激烈競爭,趙萬順坦言,在回報率方面顯然是大多數(shù)藝術項目所不能比擬的。

 

今年,華夏藝術館計劃籌資設立“新疆文化教育基金會”,為新疆形成獨具特色畫風而努力,還將聯(lián)合新疆甘肅商會等,讓企業(yè)家進入文化和藝術產(chǎn)業(yè),使企業(yè)和藝術互動,文化和市場接軌。

 

在投資資本的制約下,民營美術館很難保持學術的獨立性。同樣是企業(yè)老總的趙萬順相信,只有當企業(yè)的態(tài)度和社會公共價值統(tǒng)一的時候,這個企業(yè)的品牌才是最高尚的。

 

趙萬順認為,更重要的是中國民營藝術館需要尋找一種漸進式階段式的操作模式,符合這里剛介入文藝投入的企業(yè)。對于投資企業(yè),要從一個盈利單位轉(zhuǎn)換一個非盈利單位,要建立核心價值,才能相信自己投入是值得的。

 

生存

 

要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

 

而這屬于價值觀念,需要時間,但對于摸索中的民營藝術館,缺的正是時間。20年中,中國民營藝術館可謂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摸索幾起幾落,始終堅韌地穿行在社會的轉(zhuǎn)型和時代的浪潮中。

 

成立于1990年的新疆大漠土藝館,是新疆首家民辦藝術館,也正好經(jīng)歷了中國民營藝術館的起起落落。它位于吐魯番市東邊的火焰山,由新疆文化人張文閣投資600余萬元建立,它被有關專家稱為“成功復活西域古典藝術精華的典范之作”。 

 

在剛剛結束的一個國家工藝美術展覽上,張文閣帶去了用桑皮紙粘接的紙塑作品,在黃色的維吾爾族印花布上,擺著一座絲綢之路上的古堡雕塑,讓被稱為人類紙業(yè)“活化石”的桑皮紙展現(xiàn)出新的活力。

 

張文閣的身份同樣是多樣的,他自稱“復合型人才”:藝術館館長、雕塑家、工藝美術大師、商人,還有新疆首個以民間機構身份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者。

 

“民間藝術是文化之根,我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yǎng)料,走的是民族文化之路。”張文閣說他最認可的是最后一重身份。

 

新疆大漠土藝館于2004年開始在吐魯番旅游景區(qū)建設“民間手工藝傳承區(qū)”,已建成院落式建筑7所,分別進行維吾爾族土印花布、搟花氈、桑皮紙、花帽、織毯和刺繡的傳承和展示。 

 

張文閣認為,民營藝術館要想生存,首先要考慮市場,要會找準定位,營銷自己。他的道路是文化與旅游結合,把死資源變成活資產(chǎn)。在文化產(chǎn)業(yè)化的路上,他漸漸摸索出經(jīng)驗,兩年多以前,他一期投資1500萬,在離天池十公里處建天池汗王宮哈薩克博物館,現(xiàn)在是新疆最大的哈薩克文化園區(qū)。

 

“要真正拉近百姓和文化藝術之間的距離,僅靠免費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彰顯文化藝術本身的魅力。”他說。

 

如今,隨著各地美術館的免費開放,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環(huán)境將會面臨什么變數(shù),未來的路又在哪里?究竟是在畫筆的光焰萬丈下失色,還是在收藏市場的金光四射下失色,或者在觀眾的文化需求面前失色,這已經(jīng)引起民營藝術館掌門人的思考。

 

正如發(fā)生在一個小型個展上的一幕:“你是否覺得這一切很美?”一個女大學生問她的男伴,他跟著她已經(jīng)在展廳兜了兩圈。

 

“美?或者吧,你不覺得有些單調(diào),每回來都覺得沒啥變化。”男孩聳聳肩,無奈地說。

 

 


【編輯:成小衛(wè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