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首家海派藝術專屬美術館市中心誕生

來源:東方早報 2011-03-31

作為民營美術館,“藏真”實現(xiàn)了幾輩人為海派藝術設立專屬美術館的愿望。早報記者 高劍平 實習生 楊一 圖

 

前幾日,首個專門的海派美術館“藏真海派美術館”在市中心的新樂路正式開放。作為一個民營美術館,“藏真”實現(xiàn)了幾輩人為海派藝術設立專屬美術館的愿望。

 

因此,開館當天成為當今海派藝術的一次峰會。陳家泠、楊正新、盧輔圣、謝春彥等數(shù)十位被貼上“海派”標簽或者多少與海派藝術有所關聯(lián)的藝術家均到場觀展。

 

藏真海派美術館的展廳,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術館展廳不盡相同。它不是光潔平整的白盒子,而更像是一個傳統(tǒng)藝術品收藏的復合式展廳。各個時代的青銅古玩、石山子、瓷器,散布于展廳的各個角落。但最引人矚目的、也是最珍貴的依然是墻壁上懸掛的幾十件海派書畫藏品。在藏真海派美術館的開館首展“謳歌崢嶸歲月 品鑒壯美畫圖——新中國海派繪畫展”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我們知道的海派藝術名家的作品,展廳里都有陳列。從吳昌碩到任伯年,從劉海粟到林風眠,還有朱屺瞻、唐云、程十發(fā)、應野平……

 

藏真海派美術館所有這些價值不菲的藏品,都屬于其創(chuàng)辦者萬峻池。出席開館儀式的很多海派藝術家都認為,萬峻池可謂海派藝術收藏的第一人。這位中學時代就曾用3塊錢買下一張繪畫作品的藏家,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其海派藝術藏品已經(jīng)超過3000件。因此,建立海派美術館是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如今,美術館開館,他也算是心愿達成。

 

但對于這樣的一個民營美術館,許多人依然會心存疑慮。比如創(chuàng)辦者是不是有長期注入資金保證運營的計劃,是不是有嚴謹規(guī)范的學術團隊,是不是有足夠多的并且確保學術質量的藝術展覽,公眾藝術推廣的工作如何展開……從一個海派藝術最大的藏家,變成一個民營海派美術館的執(zhí)掌者,這個轉型當然不只是將藏品從家里搬進展廳里那么簡單。對此,萬峻池似乎已經(jīng)有了心理準備,他表示今后每年將舉辦十個左右的重要展覽,以推廣海派藝術家。并且,傳統(tǒng)藝術館的“研究、整理、收藏、展示、推廣”等職能,藏真海派美術館也將戮力而為。

 

不管怎么說,對待這個新生的美術館,再苛求的人也會抱有寬容的態(tài)度。畢竟多少年來,官方藝術機構一直論證而未曾實踐的事情,最后由一個民營力量來完成了。當官方藝術機構所收藏的大量海派藝術精品都在庫房里沉睡時,民間藏家將它們掛進了展廳。于是,很多對海派藝術耳熟能詳、卻很少有機會縱覽的觀眾,可以通過作品本身看到海派藝術的發(fā)展脈絡。“藏真”的出現(xiàn),帶來了這樣的機會。在觀看過開館展后,我們將知道林風眠所作的《漁業(yè)豐收》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處于何種水準,用謝春彥的話來說,“這件作品他畫得很放松”。還能看到應野平善于創(chuàng)作革命題材,但他在那個時代的那些主旋律作品中并沒有令人生厭的意識形態(tài)說教……整個展覽,事實上頗為全面地呈現(xiàn)了海派藝術最初是何種面貌,后來如何在解放之后納入革命元素,再后來又是如何接受現(xiàn)代藝術思潮的沖刷。

 

藝術家、理論家盧輔圣在開館當天有關海派藝術的研討會上,系統(tǒng)梳理了一遍海派藝術的脈絡。他認為就中國畫而言,當年承載了海派精神的藝術家來自全國各地,藝術風格和語言的交匯融合成就了海派藝術的誕生。而其背后,其實是上海幾次大的移民浪潮。由此,中國各地的藝術力量被集中到了上海,并且在上海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的夾擊,促成了海派藝術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性的轉變。在盧輔圣看來,海派藝術的精神源頭是文化上的開放性。海派是開放,而不是地域,相信這也正是今天想要為海派藝術扛起大旗的人應該記取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