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抽象繪畫,還是建筑設計?是神奇的魔方,還是現(xiàn)實世界的建筑作品?她,一位飽受爭議的女建筑師,究竟是一位沒有前途的“紙上建筑師”,還是一位建筑界的曠世奇才?扎哈·哈迪德這個名字在設計界應該已經(jīng)達到了無人不知的程度,她以建筑界的“解構主義大師”聞名于世。近日,她空降北京,在銀河SOHO與大家分享了“未來的建筑”,其流線型、參數(shù)化的設計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
形狀扭曲的米蘭寫字樓、螺旋式排列的巴塞羅那大學和會議建筑、倫敦2012年奧運會建筑、中國廣州歌劇院……只要是關注于建筑、設計的人,一定都會知道大名鼎鼎的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她獨特的建筑語匯深深地刻印在世界各地,并且是第一位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女性建筑師。
在伊拉克長大的扎哈,對她影響最大的便是倫敦的建筑聯(lián)盟學院。她在那里就學時,該學院正處于黃金時期,堪稱全世界的建筑實驗中心。學院繼承“建筑圖像派”的傳統(tǒng),楚米的趣味狂笑、庫哈斯的神秘拼貼,還有庫克的宣示性,將現(xiàn)代世界的撼動轉化為他們作品的主題與造型。他們勇于作為全新的現(xiàn)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斷變化的能量,增加新視點,企圖為現(xiàn)代性提出新視點。
自1983年作品入選中國香港The Peak Club設計競標方案后,扎哈的設計開始獲得廣泛的關注和贊譽,1993年,扎哈在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zhèn)設計的消防站成為她的成名作,并引起了轟動,使她名噪一時。
2009 年建成的瑪茜藝術中心,是扎哈在羅馬一個歷史街區(qū)設計的作品。這棟建筑內(nèi)部有著黑色的帶狀墻和復雜如巴赫樂章的樓梯以及不固定的走廊。人們行走其中,處處如水流動,卻又瞬時凝止如雕塑。而位于德國萊比錫的寶馬汽車公司的中央大樓,也是扎哈最富顛覆性的作品之一。這座大樓將生產(chǎn)大樓與辦公大樓對接,人們在辦公室里,餐桌頂上,或者步行走廊邊都可以看到生產(chǎn)中的半成品在傳動軸上“飄過”。扎哈曾經(jīng)做出如此評價:“它像一個引力場,把周圍的移動部分分散而又聚集起來了,因此,這個項目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把運動變成建筑的絕好機會。”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會擁抱扎哈的作品。如果Google 一下所有扎哈的建筑,你會看到“張力”“暴烈”“獨特”之類的詞匯充塞于頁面之中。曾有人不解,為什么扎哈要將自己的設計闡述成一頭充滿攻擊性的猛獸?建筑不應該是為人服務的嗎?不應該那么張揚,以至于喧賓奪主。但是,也有人認為,扎哈是通過打破人們的心理慣性而達到創(chuàng)新。她善于打破視覺上的“重力感”,通過對空間的“顛覆”,而達到強有力的心理沖擊。這種爭議同樣體現(xiàn)在普利茲克建筑獎的評選中。評獎委員將其稱為“孤膽英雄”,并稱其一路走來“殘酷而無情地攀登上了行業(yè)頂峰”。
【相關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世界級的建筑大師離我們并不遙遠,近年來中國建筑市場的發(fā)展空間也引起了她的關注。2008年,扎哈為Chanel設計的移動博物館,在香港開展,令人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大師的風采。此外,扎哈在中國的作品除了廣州歌劇院,還有銀河SOHO、望京SOHO、虹橋SOHO。配合扎哈的參數(shù)化設計,使上述商業(yè)項目具備了多維的、自由的、開放的、融合的城市空間,人們在這樣的空間里可以充分地聚集、伸展、交往、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
在即將到來的2012年,銀河SOHO與新央視、鳥巢、國家大劇院等異形建筑一起,成為京城的新地標。望京SOHO和上海虹橋SOHO計劃于2013年竣工。屆時,我們將看到流動的建筑形體組成的建筑群,沒有一絲直線,超強的動感流線,完全打破了城市中心現(xiàn)有的沉悶的建筑布局。
不管人們是充滿熱情地贊譽也好,或者是絕然拒絕這一過于張揚的建筑作品也好,人們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扎哈·哈迪德以一己之力,讓建筑以一種生命的姿態(tài)站立在城市土地之上。
“我自己也不曉得下一個建筑物將會是什么樣子,我不斷嘗試各種媒體的變數(shù),在每一次的設計里,重新發(fā)明每一件事物。”
1. 望京SOHO
2. 羅馬MAXXI 博物館
無界限的跨界設計
“它們都試圖讓人們過上更加愉悅舒適、富有激情的生活。”扎哈認為,時尚與藝術、建筑的共通之處在于創(chuàng)造力。近年來,扎哈·哈迪德也打破了建筑設計師的身份,她為Chanel、鱷魚等品牌設計了流動展覽大廳、靴子等作品。
TIPS
與大師同行
西澤立衛(wèi) 妹島和世
2010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
這是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筑獎第三度將獎項頒發(fā)給兩位建筑師,第一次是1988年授予 Oscar Niemeyer 及已故的 Gordon Bunshaft,第二次則是在2001年頒發(fā)給瑞士建筑師 Jacques Herzog 及 Pierre de Meuron。同時,這也是繼丹下健三(Kenzo Tange)、槙文彥(Fumihiko Maki)和安藤忠雄(Tadao Ando)后,普立茲克獎第四次由日本建筑師摘取。
貝聿銘
198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
香山飯店是他在中國內(nèi)地的第一件作品。這座350個房間的酒店以中國庭院式風格建成。它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輪廓,大堂像一個中國庭院。在香山飯店,西方現(xiàn)代建筑原則與中國傳統(tǒng)的營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氣質(zhì)的建筑空間。
香山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在它開業(yè)7個月后,貝聿銘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筑獎。
【編輯:馬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