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全國美術館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在江蘇常熟舉行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馬俊 2010-12-17

上海美術館積極介入城市文化討論 cfp資料

 

全國美術館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近日在江蘇常熟舉行。2010年對于全國美術館的發(fā)展而言,具有“新起點”的意味,頻繁活躍的美術館活動預示著美術館發(fā)展新階段的到來。正如前段時間在上海舉行的世界博協(xié)大會所傳達的信息,美術館從展覽館向藝術博物館轉型已經成為基本共識。中國有2000多座博物館,美術館的數(shù)量也有數(shù)百,如何體現(xiàn)出各自的運營思路,如何展現(xiàn)各個地方的多元和地域特點,才是未來避免“千館一面”的要務。全國的美術館的確在作出這個方向上的嘗試。

 

比如上海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等,抓住世博會機遇,積極介入世博會的城市文化討論,不論是第八屆上海雙年展,還是方增先、陳逸飛等個展,積極推廣海派文化,展現(xiàn)了美術館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而浙江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推出了吳冠中藝術大展、林風眠師生作品展,將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術背景呈現(xiàn)在美術館的平臺之中,提高了學術在展覽中的分量。

 

相對于大城市的大美術館,一些地方小美術館的生存環(huán)境要艱難許多。惟其如此,更需有主動的作為。2010年,湖北美術館結合當?shù)厮囆g傳統(tǒng)推出了國際漆藝三年展,黑龍江美術館依托本省版畫藝術傳統(tǒng)推出黑龍江版畫主題巡展。而獲得全國美術館發(fā)展扶持項目的寧波美術館、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常熟美術館等地方性美術館,利用館藏資源,也策劃了相當規(guī)模的大型展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是保存地域文化、多元文化樣本的所在。

 

雖然此次美術館界年會充分宣揚了自己的成就,但在許多方面依然問題眾多。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美術館狀況差異巨大,地方政府對美術館重視程度天差地別。

 

中國的美術館一直存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對大多數(shù)展覽,學術門檻形同虛設,公眾教育力有不逮。不可否認,在很大程度上,這是財政制度存在問題。以上海美術館為例,它每年獲得的財政撥款僅數(shù)百萬元,拮據(jù)的經濟狀況,迫使它向眾多藝術上很拙劣的藝術家開放展覽場地,收租度日。據(jù)浙江美術館工作人員透露,該館每年獲得的撥款可能是上海美術館的數(shù)倍之多。因此,他們才有財力舉辦吳冠中大展這樣耗資巨大的展覽。在很大程度上,美術館的學術聲譽被迫和財政撥款的多寡形成了正比關系。

 

同樣沿著有錢和沒錢的線索審視下來,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公共教育在美術館中的地位多么不重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做好公共文化教育服務是美術館人的終身職責,因此美術館的建設永遠需要面對變化著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一個不斷適應社會的探索過程。但由于美術館的社會效益無法量化衡量,公共教育的成效也缺乏判斷依據(jù),因此舉辦多少場次的講座、邀請多少學生參觀展覽,就成了大多數(shù)美術館完成指標的唯一途徑。并且,即便出色地完成了公共教育使命,也并不會為美術館爭取到更多的撥款。生存的錢糧,依然要仰仗出租場地,或仰仗美術館長們在社會資本中四處乞討。

 

因此,一邊是每年都能完成的展覽和講座場次,一邊卻是大眾對美術館的依然陌生。這種狀況在那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小型美術館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如果說美術館的場館建設可以在幾年甚至一年內完成,那么展覽策劃、學術研究與公共教育的提升等軟件建設,則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幸,在本年度的年會上,美術館界達成的又一個基本共識是,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模式已經成為了美術館人無法回避、必須不斷思考的課題。中國從來不缺少令人震撼的實驗性美術館建筑,但卻沒有一座擁有世界性影響力的美術館?;蛟S,這次年會中“新起點”的提法,能讓人看到一絲希望。

 

 


【編輯:李云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