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宋冬:去精英化氣質的“窮人智慧”

來源:周末畫報 2010-11-05

宋冬

 

 宋冬:窮人的智慧

 

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宋冬”這個名字,最有可能看到的一句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一個經常被忽略的概念藝術家”。也許他在公眾當中的知名度不如劉小東和張曉剛,但是當你和藝術圈的人聊天談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提出爭議,都對他的作品贊不絕口。前些日子,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建構之維”展覽,選擇了十幾位當代藝術領域當中貢獻最為卓越的藝術家,其中也有宋冬的作品。不過,和其他知名的國內當代藝術家比起來,他在國內的行徑一直比較低調,展覽不多,可是走進他的工作室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并不是一個低產藝術家,就算你看過他過去的畫冊或者沒落下任何一場有關他的展覽,還是會發(fā)現(xiàn)幾件早已經完成但卻遲遲沒有展覽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和平常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沒有太多所謂的精英化氣質,反映的也不是什么國際問題,就像他最近正在完善的系列作品“窮人的智慧”一樣,里面充滿了一個普通人對抗周圍環(huán)境時的睿智。

 

這樣的睿智同樣表現(xiàn)在工作室地點的選擇上。和其他藝術家不同,宋冬的工作室沒有扎堆在黑橋或者草場地之類的工作室密集區(qū),而是另辟蹊徑,在昌平小湯山附近的一個鐵道旁邊找了個大院子,每三年簽一次合同,安全保險。對于這個地方的選擇,他考慮的十分周全。一方面挨著鐵道,開發(fā)商一般不會選擇這樣的地方進行房產開發(fā),畢竟希望天天在火車轟鳴中睡去或驚醒的人沒有幾個。另一方面,藝術家工作室的聚集,會促成社會對這里的關注,久而久之,一塊平時不起眼的地皮也會因此得到被炒熱的理由,有可能會被開發(fā)商利用,看看北京現(xiàn)在幾個成熟的藝術區(qū),除了被政府條文認可的宋莊之外,似乎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在他的工作室里,我們看到了正在“佩斯北京”展出的新作《煞風景》。此前和畫廊工作人員聯(lián)系此次采訪的時候,宋冬要求開展之后再提供相關圖片,但得知我們的出刊日期是在展覽開幕之后,才同意接受采訪,并且讓我們預覽了這次的作品。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在展覽開幕前破壞人們對《煞風景》的神秘感,因為這些年宋冬一直沒有什么個展,于是當這個展訊不脛而走的時候,許多人都會以為在這樣一個大空間舉辦展覽,一定有點兒蓄勢待發(fā)的意思,然而到了現(xiàn)場才發(fā)現(xiàn),原來人們的期許與實際情況有著很大出入,真像這次展覽的名字一樣“煞風景”,他只用了畫廊當中的一個小空間,展出內容也只是四段影像。用各種食物搭建出一年四季的風景,然后再用各種工具將風景摧毀。

 

 

【相關資訊】
 

藝術家“大煞”四季風景 佩斯北京宋冬個展開幕

【展訊】宋冬個展

佩斯北京十月底將舉行“宋冬個展”

宋冬、尹秀珍受邀參加坎貝爾頓藝術中心“河計劃”

在中學課堂推動非傳統(tǒng)審美

 

記者:1994年你自己籌錢做了第一個展覽《又一堂課,你原意跟我玩嗎?》,這個展覽的初衷和你當時在一所中學教書的經歷有關嗎?

 

當時我準備了一萬張考試卷子,它涵蓋的范圍很大,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一年級,都是做過的升學試卷,實際上是討論教育系統(tǒng)和一個泛教育的方式,我們?yōu)槭裁幢凰茉斐山裉爝@個樣子,這些都跟教育體制有關系,因為我當時就在學校教書,對這方面的東西有所體會。

 

記者:后來為什么從學校辭職?

 

其實我挺喜歡那個教育環(huán)境的,而且當時41中給我的空間也很大,但是我是一個認真的人,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可是越往后, 藝術方面的活動越來越多,我的請假時間也隨之增多,平時有大量時間都做作品,當你不能夠把全部的時間放在教學上的時候,我覺得對不起學生。于是就選擇了辭職。

 

我記得當時你的教學方式很獨特,從前的美術老師都是教你畫景物什么,但你一上來就打破了這種教學方式,不教學生畫畫,而是講述一些藝術基礎理論,包括水彩和水分是怎么回事兒,甚至還講到了抽象與觀念藝術,最有意思的是,你每節(jié)課會拿出一點兒時間回答學生的問題,但不是讓學生舉手提問,而是通過遞紙條的方式匿名提問,好像是避免一些問題引發(fā)的尷尬場面,而且你似乎還規(guī)定了一些不能問的問題,是這樣嗎?

 

對,有三種問題在課堂上問不合適,一種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終極問題。另一種是政治問題, 因為在學校里沒法談政治問題,尤其是跟那么大的孩子。還有一種是完全關于我個人的私人問題,因為在教育系統(tǒng)當中,大家在最開始交流的時候相互要尊重隱私,就像我要讓你匿名給我寫紙條一樣,你可以說你想說的,你不要害怕后頭有人給你穿小鞋,告訴別的老師你問了一些所謂不該問的問題。

 

記者:這種課堂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從小就不喜歡別人管教,所以我小時候不愿意去幼兒園,寧可讓我媽媽給我鎖在家里,雖然家里人會覺得孩子鎖在是不自由,但是我覺得很自由,可以干我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比如畫畫。從那時候我就想,如果長大了我是老師,不會像我現(xiàn)在的老師這樣對我,我不能這樣對待我以后的學生,然后長大了就當了老師。

 

記者:當時學校是否允許你拋開教學大綱,另外建立一套自己的教學體系?

 

當時41中給了我這個空間,可以讓我這么教學,包括其他老師來聽課的時候,也都覺得挺好。我覺得美術課不是教你畫一個圓形或者方形那么簡單,而是要培養(yǎng)你對藝術的興趣,我會考慮藝術作品與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之間的關系,再在這個關系上拓寬,并不是說完全照本宣科地說藝術史上,而是建立你的興趣,然后你以后可以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深入了解更多的東西。所以當你跟我說,有個戲劇導演叫做黃盈,曾經也是我學生的時候,我特別高興。

 

記者:但是可能還有很多人對美術的觀念還是比較傳統(tǒng),你曾經有幾次展覽被封是不是就和這個有關?

 

對,一方面是環(huán)境因素,還有一方面跟受教育的程度也有關。最開始大家認為擺幾樣東西不能是作品,只有繪畫雕塑才是。就像我為什么在教學里總是告訴你們什么都可能成為藝術,它是不是能夠引發(fā)你很多的思考,或者至少給你興趣,這些東西很重要。

用簡單技術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欲望

 

記者:我曾經看過你的架上作品,畫功很好,但是后來為什么不做架上了?

 

宋冬:其實架上也在做,基本上是一些觀念繪畫。 繪畫有的時候不光是繪畫,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都有它的特別優(yōu)秀的地方,也有它的局限性。我從1994年開始開放了我所謂的藝術表達語言,我認為應該找到更貼切的方式來實現(xiàn)你對世界的認識和想法。當你有一個想法,然后用已有的手段不能夠去呈現(xiàn)的時候,這時候你就要找到更貼切的手段。比如我要做《 水寫日記》,好像用繪畫無法表達,因為它是一個發(fā)生在生活中的過程,然后我從1995年開始把日記寫在一個石頭上,到現(xiàn)在已經十幾年了,變成我的一個習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實我不拒絕任何的方式來做藝術,并沒有拒絕繪畫的形式,當這個想法用繪畫更貼切的時候我一定會使用繪畫。

 

記者:剛才你給我看《煞風景》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你是用Sony比較新的一款可換鏡頭的單反備用機拍攝的,想知道你是不是很關注最新的科技?

 

宋冬:還行,因為大家都關心這些東西。我覺得它只是一個工具,實際上我的作品都用低技術或者是最簡單的方法來做,換句話說,就是用最具可能性的方式來實現(xiàn)作品。比如我的手機是2006年買的,現(xiàn)在已經不太好了,但是我仍然還使著,因為我覺得也非常好用,如果它要換了,我就再換更好用的,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東西都是為人服務的,不是讓別人看的。那架照相機也是,工作起來更方便,尤其像我近距離拍一個小東西,用一個大機器很不方便,但是這個隨你擱在什么角度都可以,帶起來很方便,所以就買了這種比較新的科技產品。

 

記者:為什么你要做低科技的東西?

 

宋冬:我并不是說對高科技沒有興趣,而是在我最開始做藝術的時候,我沒有那么多的條件,當時我的照相機很差,也沒有攝像機,要拍一個東西得去管別人借。到現(xiàn)在,我仍然認為自己還是窮人的一部分,還是這個階級。但是你有做作品的欲望,你有表現(xiàn)的欲望,你在這個激情驅使下,任何信手拈來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你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元素,所以那些條件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會做什么。

 

記者: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接受了當代藝術當中各種各樣的形式,但是有時候依然擺脫不了傳統(tǒng)觀念,覺得藝術作品一定跟美術技巧有關,對你來說,怎么界定一個隨意行為衍生出來的藝術作品?

 

宋冬:我覺得這個很難界定,因為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就像禪宗說的人人都是佛一樣,只不過你自己沒有認識到而已。

 

記者:取決于如何定義或者如何詮釋作品的意義?

 

宋冬:我覺得還不是,它是跟藝術家生涯有關。你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不能說你今天突然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藝術作品。只能說那個東西可能是藝術作品。你要逐漸用很多作品,或者用你的一種工作方式來呈現(xiàn)某種你說話的方式,然后你在說話的過程中用到大家或熟悉或陌生的詞匯,之后大家要去考慮這個陌生的詞在整個說話當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當它們之間產生了非常好的連接的時候,或者說讓這句話更強有力的時候,那個詞就被納入這個系統(tǒng)當中了,在以后,這個詞就是被學習的一個詞,于是成為了所謂的那個正確或者成為了所謂標準。所以藝術都在不斷的拓展,美的范疇在不斷的拓寬,各種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或者是跟美有關系的工作者,他們都在不斷的想去推進這種審美的東西。
 

 


【編輯:李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