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物質的“質”,意味著我們會在這個展覽中關注人與物質世界的溝通和交流。
然后它是材質和質感的“質”,也就是說,藝術家對材質的選擇和感覺是這個展覽的核心問題。最后它是本質的“質”,通過使用某種方式處理材質,雕塑家將自己的觀念、意志、情緒、能量灌注到材料的質地和質感中,從而構成作品的實質或本質。
現(xiàn)代藝術的材質性表述大約是從金屬焊接雕塑和現(xiàn)成品組裝肇始的,后來比較顯著的流派有過程藝術、貧困藝術、物派藝術,或者我們也可以把大地藝術和行為藝術包括在內(nèi)。
繼9月第一展《構》獲得各方面高度評價之后,中國雕塑學會沙龍青年推介計劃于10月推出第二展《質》。
我認為這個順序與現(xiàn)代主義藝術展開的順序具有一種平行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的核心是藝術家在向形而上高度挺進的同時,向存在的深度和廣度拓展。我個人的創(chuàng)作就是沿著這個順序發(fā)展的。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很多雕塑家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中都大致出現(xiàn)過這個過程。比如隋建國。
我曾經(jīng)策劃過兩屆《物界》展。因為我認為雕塑家最重要的屬性和特權之一就是他和材料乃至整個物質世界發(fā)生直接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在中國莊禪“忘我和物”的精神傳統(tǒng)中具有無限廣闊和深遠的可能性。
這次參展的藝術家共9位,他們年輕的背影重疊在一幅向遠方漫延的風景中。
蘇阿香的作品揭示了引力空間的存在,并將其導入迷人的美學表達。
宋建樹以他對于樹的特殊敏感和有效的處理能力,把我們帶入樹的存在本身之中。
謝二中以敏銳的感受和洞察力以及一種潛意識創(chuàng)作狀態(tài)構成了他與自然物質世界的對話。
陳偉才的風格松弛而自由,那種氣質有點像帕諾內(nèi)(Giuseppe Penone)或安迪•戈爾茲沃斯(Andy Goldsworthy)。
陳斐苒以化石的方式懷念,令人想起喜馬拉雅曾經(jīng)是一片海。
何林峰用極為細膩的的紙材質作品撫摸季節(jié)與死亡的肌理。
文豪的作品太金剛經(jīng)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徐宏偉的《獨釣》用灰白色的金屬絲構成一種松軟、空寥、虛寂的質感。
李贏的《覺》是某種從內(nèi)向外生發(fā)的光明和覺照。
陳偉才《環(huán)球旅行》局部 綜合材料 120x120x30cm 2010年
徐宏偉 《獨釣》
陳斐然作品
何林峰作品
李贏作品
宋建樹 《神似》
蘇阿香 《力》 90cmX45cm
文豪作品
謝二中作品
【編輯: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