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大學召開,“建構之維——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兩個活動所假之名與所行之實可謂風馬牛不相及,而與之不相干的藝術界“閑雜人等”也是一如既往地對之冷語相向著,這在時下的藝術界中頗為典型。
世界美學大會
但凡諸多活動,倘被冠之以“世界”之名,則即便不是驚世之舉,也必定與世界各民族或者全人類在某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有如“世界大戰(zhàn)”、“世界杯”、“世博會”等。而美學屬哲學范疇,以世界范圍內的會議的形式作哲學交流多少是可笑的。放在中國的語境里,則尤其明了。
世界美學大會開到第18屆,我也是第一次聽說。而本屆美學大會既然走進了中國,又是在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舉辦的,我想,就算是算命瞎子都能看出來美學大會能干嗎。倒不是有意貶損“京師大學堂”的威名,實在是此世界美學大會很合中國人的胃口——拉大旗作虎皮,反正學界上下、體制內外一片“威武”之聲。這個傳統(tǒng)也是由來已久的,由奧運會與世博會之盛況便可見一斑。當然,世界美學大會也并非必定空洞,美學作為一門爭議學科,在世界各民族間并不乏探討空間。但是這樣的交流空間想必也不會在中國特色的“大會報告”式的發(fā)言情境中生效。
在“中國特色”的前提下,本次參加美學大會的磚家學者們的學識與修養(yǎng),也是值得質疑的。我曾在大會期間接到的兩個電話,一是經(jīng)年未曾聯(lián)系的大學同學,他是來參加美學大會的。在印象中,此公乃紈绔子弟,除了太子黨身份,不知何以會被邀請參加世界美學大會。另一個電話是韓妙第先生打來的,言說中多有對世界美學大會的不滿。既憤懣于未邀請其參加美學大會,又對美學大會種種哭笑不得。某才疏學淺,未曾讀過韓先生大作,不過作為江湖上叫得上名號的韓妙第其美學修養(yǎng)想必總是要好過紈绔子弟的。
此外,據(jù)我所知,參加本次美學大會的中國學者尚有葉朗、彭鋒、朱青生、王春辰、許德民等人。我想,無論如何都是不必像程美信那樣翻出宗白華的老賬來清點所謂的中國美學的。與會的這些學者在中國的文藝界或者都可以說得上是響當當?shù)娜宋?,但?ldquo;術業(yè)有專攻”,名氣向來不等于學問。另從許德民的博客來看,想必對于多數(shù)參加美學大會的人而言,大抵是觀光性多于學術交流性吧。
以上都只是對美學大會的臆測,終歸,我們還是要回到美學本身來。
美學向來不受藝術界人士關注,更不必說重視。及至當代藝術,美學僅為藝術家或批評家故弄玄虛而引經(jīng)據(jù)典之用,幾近淪為“藝術寵物”。即便是引經(jīng)據(jù)典,也多是斷章取式的鸚鵡學舌。不過因為本次“世界大會”,美學卻在藝術界引起了新一輪的興奮,這多少有點意思。
自鮑姆嘉通創(chuàng)造“美學”一詞以來,美之何以成為“學”向來多有爭論,及至西方如維特更斯坦等分析美學對于美的本質的否定,美學長時間以來一直處于一種籠罩在“假命題”之下的尷尬境地。當然,這一家之言并沒有妨礙美學思想的學科性的形而下的交流,何況分析哲學雖然否定了美的本質,卻依然對美學有所探討。及至海德格爾重新對美的本質予以肯定,從中可見西方美學的自相矛盾性。海德格爾認為美的本質是絕對的,是超越文化和時代的,但是又認為其定義和言說只能由具體時代和具體文化給出。從這種矛盾中,或許可以說,美學從根本上就應該是民族主義的,這樣才可能是合理的。而程美信說的“民族主義長城下的中國美學”云云,只是以一貫的西方語境慣性下的思維定式。
建構之維
想必公眾的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羅中立充滿喜慶的戲班子雕塑和岳敏君猥瑣不堪的巨大跪像了,這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建構之維”就是把平面的二維的搞成立體的三維的嗎?這種觀點的確讓人興奮,不過回到藝術院的問題上,這多少讓人看到了“建國大業(yè)”的影子。傳說《建國大業(yè)》的票房是超過了《阿凡達》的,這想必應該足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了吧,想必奧斯卡組委會屁顛屁顛地把小金人敬上給韓三平時,韓某人也應該有足夠的底氣對其不屑一顧。的確,《建國大業(yè)》在中國刮起了一股“手淫”風暴,“見過大爺手淫”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一面?zhèn)ゴ笃鞄?,在這面旗幟的引領下,《建構之維》也應運而生。
其實“建構之維”這個展覽本身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已經(jīng)足夠直白了,足夠赤裸裸了。但是,在中國語境中,成名藝術家的不是被市場綁架就是被體制蹂躪,在軟硬兼施的情況下,正如強奸不可避免,一眾藝術明星也只能閉眼享受了。由此,也可以想見栗憲庭說“成名藝術家不在我的視野”之悲愴。集合了三大院長、四大天王的藝術院或者也可以說是當代藝術宿命的一個縮影吧。
總結
世界美學大會與“建構之維”展覽兩者雖毫不相干,卻又都無比適合中國情境,在中國方式的運作下,雖聒噪不已,卻也無可奈何。好比蟬噪于林,循聲捕之難果,淡然處之心難靜。加上數(shù)月前轟轟烈烈的“改造歷史”運動,藝術界一片躁動之景。
【編輯: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