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家楊惠姍、張毅的琉璃藝術品“千手千眼千悲智”和“千一自在”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永久典藏。消息甫出,備受關注。
近期,“永遠的光和熱”楊惠姍琉璃藝術品在天津展出,祖籍天津的張毅攜愛妻楊惠姍首次與天津市民見面。活動中,楊惠姍說,“我是天津的媳婦,我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家鄉(xiāng)父老。”樸素的話語,不僅道出了這對藝壇伉儷的深厚情感,也傳遞出海峽兩岸地緣相通、文脈相連的感動。
提起楊惠姍,人們似乎更熟悉她的電影。1973年踏入影壇的楊惠姍,在短短12年間,主演了120余部影片,并問鼎臺灣金馬獎和亞太電影節(jié)影后。其中,由張毅執(zhí)導、楊惠姍主演的《我這樣過了一生》,一舉囊括了1985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四項大獎。正當演藝事業(yè)如日中天時,1987年,張毅、楊惠姍一起淡出影壇,潛心鉆研琉璃藝術,并創(chuàng)立了如今蜚聲兩岸的“琉璃工房”。
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惠姍、張毅從日本學者的口中得知:一直以為是舶來品的琉璃,竟然與中國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西漢中山靖王墓里的一對耳杯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琉璃,距今已經2100年。
張毅告訴記者,那一刻,他突然有種“找到家”的感覺。
楊惠姍說,從將它定義為琉璃而不是水晶玻璃的時候起,我們就認同了它跟中國文化的必然關系。我們的任務,就是研究、開發(fā)中國可能的現(xiàn)在工藝。“中國古典詩詞中不乏寫到‘琉璃’的語句,比如‘彩云易散琉璃碎’。我想讓中國琉璃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說中國人自己的話,讓世界分享中華文化的靈感。”
基于這樣的思考,楊惠珊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可以展現(xiàn)琉璃材質的豐饒、瑰麗,亦能傳遞一份情感,傳承一種力量。如今,楊惠珊的30余件作品被多家國際知名博物館永久珍藏。
談到今后的打算,張毅說,只要我們的呼吸在,我們在往前走,“中國琉璃”就是今生命定的事情。
“我把從影12年所積累的靈感全部給了琉璃。” 楊惠珊說,中國琉璃的事,一輩子不改變。
【編輯: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