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走進圓明園文物修復現(xiàn)場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0-07-16

10月18日,是北京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日。為使圓明園受損文物重現(xiàn)當年風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圓明園管理處共同舉辦了“文物保護,我們攜手——圓明園文物修復大型公益活動”。6月18日起至10月18日,在圓明園南門內的修復現(xiàn)場,參觀者可透過玻璃目睹破碎瓷片復原為完整瓷器的過程?;顒悠陂g,還展出了銅版畫40景圖、150張圓明園老照片和百余件珍貴瓷片。

據(jù)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圓明園文物修復組副組長于洋介紹,首批修復的20件文物主要是在圓明園出土的官窯和民窯破損瓷器,其中不僅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使用的精致器具,也包括宮女、太監(jiān)使用的普通用具。

“這些瓷器充分展現(xiàn)了清盛世三帝的不同個性??滴醯墼谖?1年,是一位勤政好學的皇帝,對于西洋的科技、醫(yī)學、藝術等都有相當高的造詣。當時的督窯官臧應選、劉源、郎廷極等所燒造的官窯瓷器在后世得到極高的評價。雍正時期的瓷器沉穩(wěn)、細膩,器形不像康熙年間的那樣大,也不像乾隆年間的那樣繁復,這和雍正的性格有關,他45歲登基,性格內斂,對瓷器燒造要求嚴謹,所以器形端莊、花紋細膩。‘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對藝術的追求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尤其酷愛新奇制品。乾隆時期的瓷器在釉色、品種、器形上不拘一格,各類工藝技法都有創(chuàng)新。”于洋說。

據(jù)介紹,整個修復過程分七步:第一步是分揀。由于此次修復的文物都是歷年清理圓明園遺址及考古挖掘采集出土的瓷器,全部是從未向世人展示過的稀世珍品。在實施修復之前,需要對修復瓷器進行分揀,對每一件瓷器殘器或殘片進行標號,并按時代特色、文物信息進行分類。第二步是清洗。在對古陶瓷片進行拼接之前,必須要把殘片上的泥土、垢跡,以及以前修復過程中所涂抹在接口上的粘合劑徹底清除干凈,再重新進行對接。第三步是拼接。拼接前要仔細觀察需修復器物的殘片形狀、顏色、紋飾,并進行試拼編號。碎片拼接先用熱熔膠槍固定,觀察其形態(tài)是否自然,然后把器物拆解重新粘接,用新型樹脂膠在承重部少量的點接。第四步是配補、找平。瓷器拼接完成后,瓷片之間都會留下粘接細縫和殘缺部分。只有對這些細縫和殘缺部分進行補配,加上肌理的制作,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器物的質地。第五步是上色、做釉。以器物本身的顏色、紋飾、質感為依據(jù)進行上色,使填充上色處盡量與器物本身合為一體,提高文物的觀賞價值,恢復文物局部的歷史原貌。第六步是做舊。除了觀察文物本身的顏色及調色準確外,更重要的是尋求對文物質感的體現(xiàn),盡力模仿文物自內而外的自然感覺,以反映文物的整體效果及歷史風貌。第七步是存檔。將修復完成的器物拍照存檔,編寫修復報告,并為每一件修復文物建立3D影像數(shù)字化文物檔案。

“修復后的文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修復,從正面看不出修復痕跡;另一類則不做修飾,讓觀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拼接部分,感受歷史的質感。”于洋說。

據(jù)了解,這些修復后的文物將于10月18日回歸圓明園,并到全國巡回展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