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利徐之交”啟迪:全球化時代需“跨文化情誼”

來源:解放日報 2010-05-14

  編者按: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瑪竇來到中國,與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啟合作,將西方的科學、幾何、歷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識譯介進入中國社會。他主持繪制的 《坤輿萬國全圖》,首次帶來了 “萬國”概念。

 

  今年5月11日,是利瑪竇逝世400周年,也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成立 “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簡稱 “利徐學社”),并以 “東道主”之名,發(fā)起 “文明對話與全球挑戰(zhàn)”國際論壇,以“文明對話”作主題,傳遞出當代學者對人類未來的關切。

 

  主持人:上海是徐光啟的故鄉(xiāng)。至今,黃浦區(qū)老城廂中的喬家路上還保留著他的故居。而本次大會,特別選擇了在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的日子召開。時至今日,利瑪竇和徐光啟之間的這段“佳話”還能帶給我們什么啟迪?

 

  米歇爾·康德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

 

  雖然歲月斗轉星移,但400年后的今天,這兩位先驅者交匯的生命仍然意義重大。

 

  要評價這兩位的交流成果,當然有無數(shù)事例,比如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幾何原本》的翻譯。但我認為,最值得今天的我們?nèi)ャ懹浀?,是兩位的合作,真正將一種學術層面的交流帶進了友誼的境地——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跨文化的情誼”。在科學研究與人類對各種文明的探尋中,個人的努力確實重要,但友誼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當今,研究成果更是需要通過群策群力來完成。

 

  400多年前,利瑪竇開啟了徐光啟的新視野。然而,我們必須說,若沒有徐光啟的展臂歡迎、研究熱情、有疑必問,為利瑪竇解釋中國人的思考模式,并指出文化珍寶何在,亦無法造就史上的利瑪竇。所以,這個紀念日,包括我們“利徐學社”的成立,不但幫助我們思考中國在全球化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而且敦促著我們進一步思索:在當今的年代,如何拓展別具意義的文化交流。

  王生洪(復旦大學前校長、教授):當我們今天在此追憶這兩位文化先驅時,亦不應忘卻利瑪竇身上一些珍貴的細節(jié)。比如,只身來華之初,利瑪竇為了更好地尊重中國習俗,他削發(fā)、穿僧裝,自稱僧人,并稱自己的居所為“仙花寺”。后來,隨著他對中國國情的逐步了解,他認識到,要進入中國的上層社會,得到知識分子的認可,首先要成為儒者。于是他又蓄須留發(fā),改穿儒服,熟讀、研究儒家經(jīng)典,后來被稱為“西儒”。也就是說,作為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國,成為中國人”。利瑪竇之所以能被中國社會接受,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同其十分尊重中國的文化和國家的尊嚴不無關系。

 

  主持人:在我們今天身處的這個全球化年代,溝通似乎輕而易舉,但這并不直接意味著高質(zhì)量的跨文化交流。這背后的關鍵何在?

 

  米歇爾·康德蘇:學習與溝通的快捷方式,有時反而會傷及交流的質(zhì)量,甚至會造成雙方的誤讀。這正是今天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正在遭遇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利瑪竇與徐光啟的例子仍值得今日的我們效法:友誼是對話的起點與果實,但對話必須建立在追尋真理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如果我們不能滋養(yǎng)這種精神,并嚴守平等的伙伴關系,我們將無法面對形塑我們共同命運的挑戰(zhàn)。

 

  主持人:當前,全球面臨的各種問題復雜且縱橫交錯,您曾把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比作“海格力斯與七頭蛇怪之間的較量”。

 

  米歇爾·康德蘇:希臘神話中的海格力斯必須完成十二項任務。其中一項,就是與蛇怪對戰(zhàn)。最常見的版本說,這個七頭蛇怪的頭被砍了之后,還會一個個長回去。也就是說,如果海格力斯分別砍下其中的某一個,是不解決任何問題的。所以,他必須一次砍下七個蛇頭,才能戰(zhàn)勝蛇怪。這個故事的寓意,在于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將正在面對與處理的問題視為一個相關聯(lián)的整體。

 

  當前,無論是挽救遭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塑國際金融體系,還是管理日益喪失多樣性的文化資源,應對結構性貧困、族群緊張,以及世界治理的革新……其根源,都來自大環(huán)境的整個體系。當然,對于每一個個別的危機,我們必須提出并采用技術性的解決方案,但如果我們忽略危機與危機之間的交互作用,我們以為已解決的問題,將以更劇烈的方式席卷而來。

  主持人:一段時間以來,人類已經(jīng)能以國際社會為群體框架作出反省。但對“以創(chuàng)造性方式應對全球挑戰(zhàn)”的呼聲未曾停歇。我們該如何來推動該領域的進展?

 

  米歇爾·康德蘇:目前最重要的工程,可能在于如何在我們的心志與行為中展現(xiàn)“全球價值觀”:我們必須強調(diào)共享的重要性,感覺到全球共通的命運所在,必須重視長期而非短期的利益。 “建立一個新的經(jīng)濟模式”這樣的技術性改革,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必須與長期的精神革新攜手并進。

 

  主持人:這是否就對培養(yǎng)人們的分辨能力與倫理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教授):這就要求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學者擔負起自己的教育職責來,并通過對話,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增進不同種族、民族、宗教信仰人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思想的形式,回答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大問題。

 

  我相信,人類各民族只有坐下來,對話而不是對抗,交流而不是自閉,融合而不是孤立,才能解決一些前人所沒有遇到的問題。在上海舉辦世博會期間,大家從世界各地趕來,濟濟一堂,談論“文明對話”這一議題,使我們覺得,“天下一家”不僅僅是一個夢想,而且,也是一個可以一步步實踐的理想。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