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當代書畫 扶不起的阿斗?

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2010-04-02

  林明杰:《新民晚報》資深記者

  牟建平:藝術市場評論人士

  劉 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張 娟:中國商報記者

 

  古代書畫和近現(xiàn)代書畫在去年的藝術品市場上表現(xiàn)出強勁的勢頭,隨著今春又一個拍賣季的來臨,古代書畫和近現(xiàn)代書畫也繼續(xù)被藏家追捧。然而,中國當代書畫卻在這波火熱的行情中總體表現(xiàn)低迷,其市場前景也不被看好。當代書畫為何低迷不前?

 

  而不久前結束的第11屆全國美展在藝術界引起的爭議至今都還未平息。在本屆展覽的評獎中,中國畫部分初評居然沒能評出金獎;在全部獲得“終身成就獎”的6位美術家中,沒有一位國畫家;在獲得金銀獎的國畫作品中,工筆畫一統(tǒng)天下,水墨寫意“集體失聲”。

 

  不管是在學術領域還是在藝術品市場上,當代中國畫似乎都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這是為什么?

 

  美展暴露出什么問題

 

  劉星:整體水平不錯,出彩之作鳳毛麟角

 

  其實,對當代書畫的創(chuàng)作水準、全國美展的藝術水平和展覽模式,這幾年來就爭論不斷。過高或過低的評價當代書畫的整體創(chuàng)作情況都不可取。全國美展獲獎作品展基本能反映近5年來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的最新成果和藝術成就。就拿剛剛結束的11屆全國美展來講,不管是題材、內(nèi)容還是表現(xiàn)形式上都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我們從中也能感受到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

 

  應該說,當代書畫整體創(chuàng)作水平還是不錯的,但可惜的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少。一些作品的確畫得很精致,但就是讓人覺得印象平平,幾乎看不到一幅在思想觀念和藝術語言上具有超越性的作品。藝術的宗旨是要感動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從事當代書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們太重視技巧、重視形式這些表面的東西,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和審美的反思。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過分重視題材,而在畫面上很少有巧妙的構思。

 

  不過,全國美展畢竟是國家性的美術展覽,參展的大多數(shù)作品更多是為了參加展覽而創(chuàng)作的,因為似乎有規(guī)定只有參加全國美協(xié)、文化部主辦的展覽,對于以后分房子、評職稱、加工資有決定性作用,所以一些人千方百計要參加全國美展。不少人為參展和獲獎煞費苦心,慘淡經(jīng)營,按照評委的口味來創(chuàng)作,具有較強功利性。而且參展的畫家多為中青年畫家,許多優(yōu)秀的畫家和成名的畫家已經(jīng)遠離了全國美展,并且藝術畢竟是精神產(chǎn)品,是心靈的折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屆或幾屆全國美展都不足以代表當代書畫創(chuàng)作的全貌。

 

  牟建平:當代書畫在創(chuàng)作上較蒼白

 

  這兩三屆的美展我都沒看,因為看不到什么有味道的畫。如果把當代書畫和近現(xiàn)代書畫相比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以黃賓虹、陸儼少等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書畫家,他們的傳統(tǒng)功力都相當深厚和扎實,即便徐悲鴻走的是中西合璧的道路,但傳統(tǒng)的功力也不弱。再往后的林風眠、吳冠中,也是中西合璧,但同樣有著很深的傳統(tǒng)積淀。

 

  我認為,和近現(xiàn)代書畫相比,當代書畫在創(chuàng)作上是比較蒼白的。大部分從事當代書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傳統(tǒng)方面的功力很膚淺,比如我們在當代書畫作品上已經(jīng)很少能看到題跋、題詩了,這就說明了問題。當代書畫之所以缺乏傳統(tǒng)功力,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美院的教育問題?,F(xiàn)在美院教育都是先從素描開始,很多學畫的人都是從素描的路子里出來的,沒有書法基礎、國學基礎,而書法和國學的基礎對于畫好國畫又非常重要,沒有這兩大基礎就等于丟掉了國畫的根基。此外,在創(chuàng)作方向上,當代書畫已經(jīng)開始偏離正確的方向,許多畫家都熱衷于大尺幅、大題材,過度追求視覺效果,缺乏精神支撐和文化含量,缺乏鮮明的個性。

 

  寫意精神缺失了嗎

  林明杰:這是個偽命題

 

  先不評價在這次美展上獲獎或參展的工筆畫好壞與否,只是覺得以“寫”還是“工”來分高下,是沒有道理的??v然是要否定這些作品,也應該換個角度。中國畫從古到今一直在變,從材料、技法、形式到理論都發(fā)生過巨大的變化。寫意畫是直到明代陳白陽、徐青藤之后才逐步壯大,與工筆畫分庭抗禮。占據(jù)上風則要到現(xiàn)代了。所以,若論“傳統(tǒng)”,工筆還似乎更“傳統(tǒng)”些。

 

  有觀點認為畫畫應該“寫”,而不能“描”。那得看你怎么理解“描”。李公麟的白描不是被視為“宋畫第一”嗎?據(jù)說張大千賣自己的畫,最貴的也是白描。“寫”也是多種多樣的。狂草、楷書、隸書、篆書都是寫,一樣嗎?無論“寫”還是“工”,都是技法。技法確有高下之分。這對一個內(nèi)行的鑒賞家和藝術家來說,并不難區(qū)分?,F(xiàn)在的誤區(qū)是,我們有些專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無論“寫”還是“工”或者“描”,都只是中國畫的皮毛。中國畫在技法和形式上并沒有金科玉律。我們今天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畫在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千百年來,中國畫能生存、發(fā)展,并且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并不在于“寫意”還是“工筆”,而是由于中國歷代畫家所具有的獨特審美視角,所深入的心靈世界,所引領的精神境界;還由于它反映的時代的氣息,折射出的中國文化情懷和風骨。縱然中華民族在異族的奴役下,文人依然不折不撓地用新的筆墨樣式來畫出自己的尊嚴和獨立。

 

  當代書畫創(chuàng)作寫意精神的缺失,是個偽命題,沒有學術價值,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中國畫是否能振興,關鍵不在于它是否能贏得評委和專家,而是在這個世界和中國都充滿變數(shù)的時代,能否贏得世人的心。誰知道未來的中國畫應該怎么畫才是正確的,只有成功了才知道。在八大畫出八大這樣的畫來之前,我們誰能告訴他怎樣的筆墨才是符合傳統(tǒng)的?

 

  再說這次美展上的工筆畫。從技法上看,這些年輕人不輸于那些對他們指手畫腳的老師們,甚至有所進步,可喜可賀。但是,只是技法上更會畫了,卻看不到精神的獨立和自由,更多的是對評委和公眾膚淺審美需求的討好。同時,由于“寫意”族群“意境”缺失,筆墨無奇,更襯托了工筆畫的“強盛”,惹來一場爭論。

 

  劉星:缺乏經(jīng)典藝術的傳統(tǒng)教育

 

  寫意畫也不僅僅是在這屆美展上“失落”,前面幾屆美展就幾乎看不到好的寫意作品,這是因為當代寫意畫就沒有什么新的面孔。寫意畫真正興盛是在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畫寫意畫的都是什么人呢?首先是文人。比如徐渭,他首先是文學家、劇作家,其次才是畫家。而當代創(chuàng)作寫意畫又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美院、畫院系統(tǒng)出來的,這些人傳統(tǒng)文化積淀少、缺乏生活創(chuàng)作的源泉、閉門造車、都和老師一個面孔,這自然導致當代書畫中寫意的筆墨越來越少,寫意的精神更難看到了。當然,美展情況比較特殊,寫意畫本來就很難處理好美展要求的大題材,而寫意畫好壞的評判標準也比較個人化,沒有一個剛性標準。

 

  當代從事工筆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經(jīng)過美院的系統(tǒng)教育,從素描、寫真開始,造型的能力很強,工筆畫水平自然就很高了。這反過來也說明了現(xiàn)在的院校教育大都囿于技術層面,不缺西方的東西,而缺我們經(jīng)典藝術的傳統(tǒng)教育。

 

  市場對創(chuàng)作有何影響

  林明杰:市場認可畫得細致的作品

 

  現(xiàn)在工筆畫比較常見,跟整個社會環(huán)境有關系,因為評委、市場認可畫得比較細致的作品。由于工筆畫目前在市場上的認可度要高于寫意畫,甚至一些原本擅長寫意風格的畫家也改行畫起了工筆畫?;蛘吣承╊}材在市場上比較好賣,大家也一哄而上,不斷復制。再加上我們的書畫收藏群體對藝術的認識還比較膚淺,整體藝術欣賞水平不高,為了迎合藏家的口味,許多書畫家也不斷重復自己的作品。藝術創(chuàng)作本是畫家的性靈之作,每件作品都該蘊涵藝術家的真情實感,而一味地迎合市場只會使真正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越來越少。

 

  劉星:整體水平參差不齊

 

  藝術品市場的興盛,為當代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展覽能揚名,賣畫能致富,繪畫成為商品不僅為畫家?guī)斫?jīng)濟收入也會帶來相當?shù)纳鐣暫蜆s譽,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成功。

 

  但是,面對市場的誘惑,一些藝術家將為藝術而創(chuàng)作變成了純粹為市場而創(chuàng)作,市場上什么畫好賣就創(chuàng)作什么作品,這導致目前當代書畫整體創(chuàng)作水平參差不齊。此外,藝術品的收藏應以鑒賞為基礎,藝術品的鑒賞需要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大多數(shù)人都盲目追崇畫家的名頭、官職而忽視畫作本身的藝術價值,這也在無形中埋沒了精品。

 

  牟建平:當代書畫是未知的“玻璃”

 

  目前,古代書畫和近現(xiàn)代書畫市場都很熱,所以就有人猜測當代書畫是否會隨著這股勢頭走俏。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與古代書畫和近現(xiàn)代書畫相比,藏家對當代書畫關注度還是比較低的。如果說古代書畫是鉆石,近現(xiàn)代書畫是黃金,那么當代書畫只能比作玻璃,一切都在未知中。不會因為古代書畫和近現(xiàn)代書畫的熱賣,藏家或投資者就把目光轉向當代書畫的,因為當代書畫的風險太大了,當代書畫市場人為炒作盛行,當今的所謂“大師”、“名家”究竟有幾個能經(jīng)得住歷史的考驗和推敲呢?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興盛,市場對于畫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一些畫家不在創(chuàng)作上下苦功,而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巧用各種包裝手法為個人造勢,借拍賣“自賣自買”,把自己的作品價格炒高,有些人的作品價格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古代的名家。

 

  藝術品市場還有一個特有的現(xiàn)象,即書畫禮品化,禮品消費占據(jù)了中國書畫市場消費的很大份額。很多高價就是因為“送禮”而產(chǎn)生的。這也導致當代書畫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嚴重偏離。

 

  此外,當代書畫創(chuàng)作水平降低、市場混亂與買家素質(zhì)低、欣賞水平低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許多買家沒有從小逛美術館、博物館的經(jīng)歷,審美教育缺失,沒有鑒賞力就跟著價格跑,要不就看所謂的“名氣”,追捧行畫、大畫,導致一些不堪入目的行畫、大畫泛濫。因此,當代書畫的創(chuàng)作水平要提高,市場要步入健康的軌道,首先需要提高國民整體的藝術欣賞水平。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