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著名瓷器鑒定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葉佩蘭來濟南參加鑒寶活動,在活動間隙,記者采訪了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
不是人人都可以搞收藏
記者:葉老師,目前很多人加入收藏隊伍,掀起收藏古董的熱潮,你怎么看?
葉佩蘭:喜歡收藏是個好興趣,但對于很多收藏者來說,現(xiàn)在最缺乏的是學習。把看書、看博物館相結合,起碼知道什么是古董,不能盲目收藏?,F(xiàn)在許多電視臺爭辦鑒寶之類的節(jié)目,許多大老板成了大“收藏家”,成千上萬件地收藏古董。按說這是好事,證明人們富裕了,買些古董,陶冶情操,研究古董的過程中文化修養(yǎng)也能提高,多好?。〉珕栴}是你仔細一琢磨,又覺得其中許多地方不太正常。
你去北京潘家園看看,摩肩接踵,有時擠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好像都在那兒折騰古董。那古董你懂嗎?不懂你怎么就敢大把地往里扔錢?一聽說古董更能賺錢,人們都去搶著淘古董。
走到哪兒也沒見過這么多搞收藏的,幾乎是“全民皆收藏”。說到底,這不是真正熱愛文化,不少人是想通過文物掙點錢,這說明很多藏家目前文化素質(zhì)還不高。
記者:現(xiàn)在有些藏家一說起古董的價值,就認為是經(jīng)濟價值;一聽說是真的,就認為值多少多少錢,如何澄清這種觀念?
葉佩蘭:我們對古董的理解比較狹窄,一說是老的東西,馬上就問值多少錢!古董是值錢,但必須是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才有經(jīng)濟價值。比如,唐代民間用的大瓷碗也是古董,但很多沒有藝術價值,沒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經(jīng)濟價值就不高。所以收藏不是做古董生意,不要做成了投資,不懂就去收藏就是賭錢?,F(xiàn)在有些人受一些媒體影響,再看點書,就順著馬路牙子找東西。30元買一件“古董”,還要花上100元來鑒定,還有不少人抱著假古董坐火車、乘飛機趕過來鑒寶,就為了這么一件不懂的東西。要學習?。?/p>
因為盲目收藏,不少人傾家蕩產(chǎn)
記者:有不少藏家因為盲目收藏陷入困境,您是否能給大家提個醒?
葉佩蘭:我見過因為收藏而使自己受損的企業(yè)家有很多,不少人為此弄得傾家蕩產(chǎn)、賣房離婚。收藏是個好的愛好,但不能太癡迷。我認識泰國一個華僑,收藏了大批元青花,全是仿的。愛好可以,千萬不要太癡迷了。太癡迷就給造假者制造機會,人人都覺得自己有撿漏的機會,這是一種僥幸撿便宜的心理,贗品專騙財迷的人。要說收藏的話,首先這種心態(tài)就不對,你心態(tài)不對,就容易上當受騙。
還有一個企業(yè)家,在溶洞里藏了上千件瓷器,說是“海撈瓷”,上面還長著些蛤蜊皮,看得人身上起雞皮疙瘩。其實都是些仿品,蛤蜊皮都是做上去的。搞收藏,上當受騙得太多了。有的人受不了那種刺激,以致精神受到傷害。
另外,我覺得現(xiàn)在的收藏觀念應該有所改變,收藏現(xiàn)在的藝術精品也是一種收藏途徑,應該加快現(xiàn)代藝術品走入市場的步子。高仿品的制作有助于普及大眾的文物知識,一些鎮(zhèn)館珍寶的展覽機會很少,普通大眾很難有機會欣賞到原件,更不可能收藏。而高仿品對文化產(chǎn)業(yè)而言,前景無疑將有更大的發(fā)展。
記者:如今各地電視臺鑒寶節(jié)目辦得很火,這類節(jié)目在普及文物知識上無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人認為它有負面影響,比如過于向錢看?另外,多年來您對民間藏品的鑒定數(shù)以萬計,您覺得民間收藏的水平如何?
葉佩蘭:現(xiàn)在一些鑒寶節(jié)目,不能光教育人知道古董值錢。媒體應該擔當起宣傳教育作用,各種鑒寶節(jié)目的內(nèi)容應該是普及知識內(nèi)容,讓人看了后能增加文化和知識、培養(yǎng)高雅的性情。我覺得《國寶檔案》就比較好,每天幾分鐘,其中好多知識我都不知道。讓人增加歷史知識、熱愛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比告訴人們它值多少錢更重要。
多年來參加的鑒定活動,發(fā)現(xiàn)民間藏品的檔次、品位大多比較低,多數(shù)是仿品??梢哉f,我參與鑒定的古董80%是仿品?,F(xiàn)在市場上從幾千年前的陶器到元明清時代的瓷器沒有不仿的,所以強調(diào)學習,先學習,再收藏。
文物部門應規(guī)范鑒寶活動
記者:現(xiàn)在社會上搞鑒定的專家很多,但這些專家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是魚目混珠的偽專家,該如何規(guī)范民間鑒寶的專家隊伍呢?
葉佩蘭:嚴格地說,鑒寶是解決學術上的問題,是個嚴肅的活動。目前,收藏鑒賞的人群劇增,文物鑒定人才卻是極度缺乏的。現(xiàn)在有些人擺上幾天地攤也出來搞鑒定,這不是嚴肅的行為。我知道,有個司機玩了幾天古董,也開始去全國各地搞鑒定、開證書。這些人從知識面和經(jīng)驗上來說,不見得深入,怎么能談得上權威性?我認為,對于文物鑒定人員資質(zhì)認證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認真地管一管了。什么樣的人員以及哪些部門具有鑒定文物的資格,必須要由國家權力機構進行審核,甚至是嚴格考核,然后發(fā)給資質(zhì)證書才行。文物這東西,博大精深,絕非是研讀過幾本專業(yè)書,就能駕馭得了它的。作為專家,你必須具有多年的專業(yè)工作經(jīng)驗;必須是在哪個博物館工作過,確實接觸過大量實物;你還必須得有多部能夠被人認可的科研著作,否則不能妄稱文物專家。所以我建議文物部門應該立法,規(guī)范當前的鑒定活動,應該設立門檻。只有符合文物部門規(guī)定、符合條件的才能有資格去鑒寶。文物部門應該發(fā)揮引導作用,普及知識,發(fā)揮地區(qū)專家的作用,引導大家熱愛文化,理性收藏。
記者: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我們當代瓷器水平如何,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葉佩蘭:對于當代瓷器,我不太熟悉,聽別人講在國際上能排在五六名的位置。我們是陶瓷的故鄉(xiāng),生產(chǎn)量很大,但是整體水平并不高。主要是我們技術上多少年來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這都對不起祖先啊。還有一點,很多著名瓷器產(chǎn)地都在大量生產(chǎn)仿古瓷,工藝水平不高,還消耗了大量瓷土,浪費了寶貴的資源。這些仿古瓷器中很多被文物販子當成真品去騙人,這也是贗品橫行的一個原因。
在故宮50多年練就“火眼金睛”
記者:在普通人看來,您鑒定的秘笈無非也是“看、聽、摸”,在故宮50多年,你是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的?
葉佩蘭:我是1956年從學校來到故宮的,我覺得我的進步,一是在工作中看實物獲得;一是當時很多著名的老專家們像陳萬里、馮先銘等給我很多教益。更幸運的是,我們趕上上世紀50年代故宮大整理,我們這些剛去的年輕人,就跟著老專家們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整理文物,邊工作邊學習。在大殿里鋪上紅地毯,看文物、給文物定級、抄寫檔案、制作標簽、編書,甚至包括搬櫥子這樣的工作。邊工作邊總結,不懂就向老專家們請教,總結一次就提高一次。一上班先看文物,等到老專家們喊:“看夠了嗎,看夠了就干活!”大家再各自忙各自的活。這樣整理完文物,我自己就記了一箱子筆記。那時候,我們專心致志地工作,沒有私心雜念,沒有什么賺錢的想法,就是生怕把活干壞了,這種艱苦的狀態(tài)非常磨煉人,促進年輕人的成長。
現(xiàn)在的仿品再精致,我一秒鐘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和景德鎮(zhèn)的專家交談過,比如從釉上做舊。新的比較亮,火光要去掉。去光,將新燒的瓶子用藥水腐蝕。而腐蝕出來的釉面,沒有光澤了。用放大鏡看,釉面有很小的細坑;要不然,用很細的皮子打磨。用細皮子打磨出來的光亮是油亮的感覺,和自然的感覺還是不一樣。
記者:目前文物鑒賞還需要給大眾普及一些知識,您想如何去做。
葉佩蘭:我現(xiàn)在最想做的是建一個贗品博物館?,F(xiàn)在有些人家里的假瓷器可以用堆積如山來形容,我就想找這樣的人,只要他不怕笑話,把家里的假東西都拿出來,仿歷朝歷代的都有,辦成博物館,當成反面的標本,讓人們?nèi)タ?、去對照,就能起到教育效果?/p>
【編輯: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