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據您了解德國大眾對中國文化關注度如何?他們關注中國文化和圖書中的哪些方面?
梅兆榮:我感覺德國普通大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中德兩國1972年建交之后交往逐漸頻繁,了解也日趨加深,但主要是集中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文化方面的了解相對滯后。中國電影在上世紀70年代初進入德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但是能夠相對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仍然是少數人,甚至局限于少數精英。比如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就非常了解和推崇中國文化,而且熟悉中國30年來的改革與發(fā)展,他在2006年出版的《與中國為鄰》就是一本向德國大眾介紹中國方方面面的圖書。
近年來,隨著經濟、貿易的發(fā)展,德國大眾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增強,文化交流活動也豐富了。據我工作中的了解,德國大眾比較喜歡中國雜技藝術和中國水墨畫,中國電影在德國也比較受關注,但德國大眾對于中國文學藝術還不夠了解。在中國,即使沒有讀過歌德、海涅的著作,受過中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也知道這些作家,但在德國,普通讀者可能不知道魯迅。不過這種現象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德文出版而有所改觀,德國大眾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度有所提高。在欣賞與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德國讀者非常好奇為什么中華文明可以延續(xù)幾千年而沒有中斷。
記者:德國媒體是否關注中國圖書和文化市場?他們怎樣報道中國、中國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活動?
梅兆榮:隨著兩國經貿往來的增加,德國媒體開始關注中國文化,但對圖書還不是特別關注,這其中語言是個重要因素。因為語言障礙,德國媒體從業(yè)人員不會讀到很多中國圖書,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在全球建立了80多所孔子學院,但這僅僅是個開端,目前國內提供給孔子學院的圖書尚不太適銷對路,有些圖書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方式不太符合歐洲人的口味,而且我們的文化交流投入也還不夠。相比較而言,德國歌德學院在中國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中德之間的文化交流大有可為。中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我們不僅要讓國外受眾了解我們的過去,更要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現在以及中間的過程,這是我們需要花大力氣去做的事情。只有國外大眾了解了我們的文化以及內涵,他們才可能會理解我們在一些具體問題中為什么這樣做,否則僅僅從歐洲人的角度,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來衡量我們的作為,可能就會產生偏差和誤解。
記者:您認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我們應該怎樣展示自己?
梅兆榮:國際文化交流不僅僅是單項、單一的文化活動,它的內涵應該是非常廣泛的,它折射著思想、經濟、政治的很多方面。不同國家之間在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文化交流中這些差異也會體現出來,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是正面的宣傳中國文化,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國外大眾對我們理解的偏差,只有通過思想文化的交鋒增加共識,才能促進相互了解和理解。
記者:您擔任大使期間通常會選擇什么樣的文化產品作為禮物贈予德國朋友?
梅兆榮:德國朋友比較喜歡中國的瓷器和手工藝品,中國的刺繡、郵票、唱片等也是我們經常作為禮物贈送德國朋友的,有時候也會送榮寶齋的中國畫復制品。兩國交流中贈送圖書通常會選擇畫冊這類沒有語言障礙的圖書,但中國畫冊選擇面較窄。中國風景非常美,我們期待中國畫冊可以更精彩、更豐富。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