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發(fā)現”藝術家媒體信息(一)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09-09-02

  宮永愛子,由東京三潴藝術畫廊代理

 

  1974年出生于日本京都。目前在京都生活和工作

 

  宮永愛子在東京國立美術音樂學院獲得文科碩士學位,并在京都藝術設計學院獲得文科碩士學位。她的作品已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2009藝術檔案”(2009年)、釜山雙年展(2008年)、京都大山崎山莊美術館“日比野克彥/宮永愛子:無索引”(2004年)中展出,近期個展包括東京三潴藝術畫廊“以船為家”(2009年)、東京資生堂美術館“資生堂第三屆藝術之蛋”(2009年)、東京Sumida Riverside Hall美術館(2007年)。

 

  “樟腦制成的作品在展出當天就開始變化。

 

  我們與它的相遇永遠也不會是一樣的。

 

  它短暫如朝生暮死,但卻深深地在我們的記憶中持續(xù),成為永恒的開端”

 

  宮永愛子以其在展出過程中不斷變化的作品而聞名。例如,用樟腦翻制的日常物品就是其作品的代表形象之一。樟腦制成的物品被擺在逐漸喪失其外觀形狀的丙烯盒子里。我們只承認這種改變是一種微妙的存在。盡管物品看起來失去了外觀形狀,但它在透明的容器中重新具體化,便成為我們肉眼可見的一件靜物。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并非“物”而是“現象”。結晶化的日常生活和世界可能自相矛盾地實現了不朽。對于宮永的藝術而言,這可能因為失去了其存在而恰恰成為關鍵詞。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永生的痕跡”,其實是宮永作品潛在的主題。

 

  寧靜的清晨來臨

  2008年

  “2008年釜山雙年展——海的藝術節(jié)”,韓國釜山

  樟腦,混合媒體

  裝置

  攝影:宮永愛子

  安利·薩拉(Anri Sala),由紐約/巴黎瑪麗安古德曼畫廊代理

 

  -1974年出生于阿爾巴尼亞地拉那。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

 

  - 1998-2000年,在法國圖爾昆國立當代藝術學院學習文憑后課程,以研究生身份學習電影導演專業(yè);1996-1998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錄像專業(yè));1992-1996年,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國立美術學院(繪畫專業(yè)學士學位)。

 

  1999年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影片獎

 

  2000年 2000年地拉那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影片獎

 

  2001年 威尼斯雙年展青年藝術家獎

 

  - 安利·薩拉是年輕一代阿爾巴尼亞藝術家,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作手法深深地扎根于這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他的故事感以及不同層面的現實,成為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安利·薩拉的大部分影片都是在阿爾巴尼亞拍攝。它們不引人注意的背景具有一種簡約的美感,例如一位阿爾巴尼亞老婦人的廚房、貧瘠的群山以及錄音棚內景。

 

  人物的精心選擇,場景強度舒緩,攝影機幾乎完全不同,幾乎將整個場景凝固成為一幅畫,最后還有對看似不重要的細節(jié)的關注,這一切都引發(fā)了一個復雜的記憶過程——也指向更大的社會維度的自傳式記憶片斷。

  埃娃&弗朗哥·馬蒂斯由紐約郵政局長畫廊代理

 

  - 1976年出生于意大利,目前在波倫亞生活和工作

 

  - 埃娃和弗朗哥·馬蒂斯(又稱為0100101110101101.ORG)一直是“網絡.藝術”運動的先鋒人物,這一運動將著名的數碼藝術作品重新組合,并且演繹了《分享生命》:這是一個實時數字化自畫像,其間他們整整一年受到衛(wèi)星監(jiān)控。過去十年里,他們創(chuàng)作了在傳統(tǒng)藝術現場之外進行的無法預期的大規(guī)模行為表演,參與的觀眾未曾覺察到,真真假假,甚至到了無法區(qū)分的程度。他們創(chuàng)造并發(fā)布了一種計算機病毒代碼,建立了偽造的建筑傳統(tǒng)符號,發(fā)起了不存在的動作電影媒體大戰(zhàn)(《我們團結》),甚至讓所有威尼斯民眾相信,耐克收購了該市具有歷史意義的卡爾斯廣場,并準備將其改名為“耐克廣場”。他們極具爭議的行為表演,往往接近于非法,在媒體上被廣泛地討論,為他們贏得了“當代藝術的雌雄大盜”之名。他們的作品曾在多個國家展出,包括法國阿維尼翁蘭伯特藏品博物館、佛羅倫薩佩蒂基金會、奧地利林茨蘭多斯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東京ICC互動藝術中心、法蘭克福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Manifesta4)、多倫多西維卡當代藝術畫廊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

 

 

  埃娃和弗朗哥·馬蒂斯(又稱為0100101110101101.org)

  重演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烏雷的《無量之物》

  2007年在《第二人生》的綜合表演

  承蒙郵政局長畫廊惠允使用

  馮夢波,由香港漢雅軒畫廊代理

 

  1966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 畢業(yè)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馮夢波是中國主要的新媒體藝術家之一,以其錄像游戲以及互動技術而著稱。1997年和2002年,這位藝術家曾應邀參加久負盛名的卡塞爾文獻展。2004年,馮夢波是奧地利林茨多媒體藝術中心互動藝術展上唯一獲獎的兩位藝術家之一。2008年,馮夢波在布拉格魯道夫美術館展出了一幅十八米寬的計算機生成的風景畫。

 

  馮夢波一直致力于繪畫和錄像藝術,新近又涉足數字媒體,創(chuàng)組了敘事作品,利用了計算機游戲中的圖像,同共產主義中國的符號結合起來。他的“街頭霸王”系列繪畫作品表現了一位革命戰(zhàn)士,身穿紅衛(wèi)兵服裝,與一系列計算機刺客和怪獸搏斗。他的武器從忍者星形飛鏢到壓扁的可口可樂罐。

 

  費奧納·譚,由東京Wako Works of Art畫廊代理

 

  1996年出生于佩坎巴魯。目前在阿姆斯特丹生活和工作

 

   費奧納·譚致力于幾個有爭議的表現領域:我們如何表現自己以及決定我們如何解讀他人表現的機制。攝影作品和電影——她自己、其他人或者二者結合制作的——都是她所用的媒介;研究、分類并歸檔,她的手法是熟練地處理感人的、具有強烈人文氣息的作品、擴展電影和錄像裝置,探索了歷史和時間以及我們在其中的地位。

 

  費奧納·譚的《起源》于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展出。2009年5月至9月,藝術家的大型作品展計劃在瑞士阿勞的阿爾高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將在下半年前往溫哥華藝術畫廊巡展。最近的重要群展包括:2005年在里昂當代美術館;2003年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紐約ICP三年展;第十一屆卡塞爾文獻展;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和2001年柏林雙年展。費奧納·譚于2003年成為第一屆曼迪藝術獎終選候選人。

 

  費奧納·譚被蒙德里安藝術基金會選為2009年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荷蘭代表。

 

  張奕滿,由廣州/北京維他命創(chuàng)意空間代理

 

  1977年出生于馬來西亞。目前在柏林和新加坡生活和工作

 

  - 張奕滿目前在柏林和新加坡生活和工作。2002年,他在倫敦皇家阿藝術學院獲得傳播藝術與設計專業(yè)藝術碩士學位。他的藝術實踐包括對個體和群體想象未來的哲學、緣由與方法所作的調查。在觀念的推動之下,這一研究隨即成為物品、影像、裝置、環(huán)境或文本。

 

  2008年 “終依于始,始依于終”,“第三層:愛馬仕”,新加坡

  2007年 “巴西”,迪卡爾&佩,新加坡

  “普通人和其他軼事”,大眾藝術美術館,美國紐約

  “私營者和其他軼事”,維他命創(chuàng)意空間,中國廣州

  2006年 “不丹”,迪卡爾&佩,新加坡

  “無題”(平裝本1號),CityRoom,新加坡

  “無題”(消耗),Projektraum Deutscher Künstlerbund,德國柏林

  “飛利浦”,項目藝術中心,愛爾蘭都柏林(與萊孚·馬涅·坦根及艾爾達哈合作)

  “午夜餐館”,十字山市政廳/HAU劇院,德國柏林(與馬克思·舒馬赫合作)

  2005年 “百慕大”,迪卡爾&佩,新加坡

  “旗幟學、繪圖法及其他軼事”,Ellen de Bruijne Projects,荷蘭阿姆斯特丹

  2004年 “鼾聲大作”,電力站藝術之家,新加坡

  “藝術博彩”,藝術銀行展覽館,德國柏林

  2003年 “白銀的回合”,貝塔寧藝術之家,德國柏林

  “遺失”(重現的痕跡),Sparwasser HQ,德國柏林

  “旅行的終結”,Sparwasser HQ,德國柏林(與伊莎貝爾·科納羅合作)

 

  張奕滿

  巴拉德的八個回憶

  承蒙藝術家惠允

  約瑟·柯舒特,由紐約肖恩·凱勒畫廊代理

 

  - 1945年出生于俄亥俄州托萊多,目前在羅馬及紐約生活和工作

 

  - 1955年至1962年就讀于托萊多博物館設計學校,師從比利時畫家林恩·布盧姆·德雷珀。1963年至1964年,考入克里夫蘭藝術學院。1965年,柯舒特移居紐約并就讀于視覺藝術學院;后來在該院工作。不久之后,他放棄了繪畫,開始創(chuàng)作觀念作品,于1967年在他與別人共同創(chuàng)辦的展覽空間首次展出,該空間即常規(guī)藝術美術館。1969年,柯舒特在紐約里奧·卡斯蒂里畫廊舉辦了首次個展,同年成為《藝術與語言》雜志的美國編輯。

 

  從1971年至1972年,他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學習人類學和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影響了他從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的藝術發(fā)展??率嫣氐淖髌肥冀K在探索語言和意義在藝術領域中的形成和作用。他近四十年對語言同藝術之間關系的探索,采取了裝置、博物館展覽、社會工作以及出版物的形式,遍及歐洲、美洲和亞洲,包括第五、六、七、九屆卡塞爾文獻展(1972年,1978年,1982年,1992年)以及1976、1993、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最近,他在威尼斯圣拉扎羅島的Mekhitarian修會修道院總部展出了《平靜的語言》。該展與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同時舉辦。

 

  獲得獎項包括1990年布蘭德斯獎、1991年弗雷德里克·懷斯曼獎、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Menzione d'Onore獎以及1993年榮獲法國政府藝術與文學會騎士勛章。1968年,他獲得卡桑德拉基金會獎。2001年2月,他榮獲博洛尼亞大學最高榮譽桂冠及哲學和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10月,他榮獲奧地利共和國授予科學和文化成就的最高榮譽金質勛章。

 

  約瑟·柯舒特

 

  “題目”(作為觀念的觀念的藝術),1966年

  分成六部份的鑒定證書,印刷后粘貼在制版上

  展出形式:六件裝裱復印件

  承蒙肖恩·凱利畫廊惠允

   楊俊,由廣州/北京維他命創(chuàng)意空間代理

 

  - 1975年出生于天津,目前在維也納生活和工作

 

  - 楊俊探索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合成,并尋找可以辨識的意象和屬性。重點在于由個人經歷以及媒體聯想所決定的自我審視的視野。展出刻畫了日常的規(guī)程,旨在構建和再建一段童年,那時家庭人物擁有的餐館既是起居室、廚房、會議室,又是文化的中心。

 

  文本、圖像、錄像、語言和空間均著眼于遠離家鄉(xiāng),過著陌生的人的生活這一經歷,就像是洛杉磯麥基公寓中的住宿者一樣。在國外生活,加劇了所沿用的習慣,對它們產生質疑,并且容許一種新的、改變了的事物規(guī)則。

 

  2008年

  《巴黎癥》,維他命創(chuàng)意空間,廣東廣州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三十三位亞洲年輕藝術家個展”,北京

  2007年

  奧地利維也納馬丁·冉達畫廊

  美國波士頓塔夫斯大學藝術畫廊

  德國多特蒙德東墻美術館

  “巴黎癥”,德國萊比錫當代藝術畫廊咖啡廳

  2006年

  法國波爾多Ilka Bree畫廊

  花園與商店,德國萊比錫當代藝術畫廊花園與商店

 

  -巴黎癥候群是一種心理失調, 癥發(fā)于到巴黎工作或休假的日本人。這是一種精神創(chuàng)傷,來自于因無法使夢境般的想象(巴黎作為童話般的城市,愛和羅曼司的象征)和嚴酷的現實之間和諧一致而產生的無力感;是當夢想,擬像,圖像,愿望與現實世界相遇時,而產生的某種消極的文化沖擊。

 

  楊俊

  巴黎癥,2008年

  承蒙維他命創(chuàng)意空間惠允

  劉韡,北京Boers-Li畫廊

 

  - 1972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劉韡以其具有辛辣社會諷刺和強烈視覺意象的作品而聞名。藝術家廣泛的實踐,跨越了油畫、錄像、裝置、繪畫以及雕塑諸領域,質疑邊緣地位的概念,并以過度、腐爛和侵犯等令人焦慮的描繪為標志——一切都反映了當下的社會局勢。

 

  他最新的作品著眼的主題,是環(huán)境惡化、充滿政治色彩的歷史以及當代都市生活并存的誘惑與反感。將他的作品聯系在一起的,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風格傾向;相反,劉韡的作品貫穿著在更廣泛的文化背景之下以一種邊緣身份進行的干預。

 

  作為一群當時尚未出名的年輕藝術家中最有能力的代表之一,劉韡通過刺激觀眾進入一種意識并重造社會環(huán)境來創(chuàng)作。他把身體當作社會行為的現場,然后將這種具體的物質性同視覺感受聯系起來,后者不可避免地同某種“瘋狂的現實”聯系在一起。劉韡的現實是荒誕的,但也完全是具有深刻洞察力的。

 

  劉韡作為藝術家,榮獲2007年當代藝術大獎,最近也在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博覽會和馬德里現代藝術博覽會上現身。

 

  劉韡

  愛我,咬我,2007年

  狗咬膠,可變尺寸

  承蒙Boers-Li畫廊惠允

  李永斌,由北京藝術Issue Projects代理

 

  - 1963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 李永斌始終癡迷于表現暫時性以及我們感受事件演進的方式和可能性。過去幾十年里,他制作了大量未經編輯的實時錄像,記錄未經事先編排的事件,或者被事先編排但未能實現的事件。例如,在《面孔4》中,他記錄了自己面孔在窗玻璃上的倒影,外面是黃昏時分的城市街景,隨著夜幕降臨,面孔的倒影逐漸出現,而城市街景則慢慢隱沒在黑暗中。通常,這些作品的持續(xù)時間很長,讓觀看者覺得很吃力。

 

  個展:

 

  2004年 “李永斌—臉”,Le Granit,法國貝爾福特

  “李永斌—臉”,JGM畫廊,法國巴黎

  2000年 “李永斌的錄像作品”,布魯塞爾藝術博物館,比利時布魯塞爾

 

  群展

 

  2008年 “虛擬邊界:中韓多媒體藝術展”,韓之演當代藝術空間,中國北京

  2007年 “多樣化:藝術的方向,1970年至今”,紐約當代美術館

  “真事:中國當代藝術”,泰特美術館,英國利物浦

  2005年 “無遮蓋的臉”,Contemporary Selportrite Practices,法國

  2004年 “第一眼,Reinstallation of the Collection”,電影和多媒體畫廊,當代美術館,美國紐約

 

  李永斌

  面孔9,錄像,62分鐘,2001年

  承蒙藝術Issue Projects惠允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烏雷,由紐約肖恩·凱利畫廊代理

 

  - 1946年出生于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目前在阿姆斯特丹和紐約生活和工作

 

  - 自從她的藝術生涯開始,在1970年代早期,她就讀于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將行為藝術的運用開拓成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身體一直是她的主題和媒介。她探索了自身存在的身心極限,經受痛苦、疲憊和危險,以追求情感和精神的轉變。作為包括布魯斯·瑙曼、維多·阿孔契和克里斯·伯頓在內的一代先鋒行為藝術家的重要成員,阿布拉莫維奇創(chuàng)作了早期最具歷史意義的行為作品,也繼續(xù)創(chuàng)作出重要的持續(xù)作品。

 

  阿布拉莫維奇利用行為、錄像、聲音、攝影、雕塑來展現,包括在美國和歐洲主要機構個展中的《人和非人之用的暫時之物》。她的作品也參加過包括威尼斯雙年展(1976年和1997年)和第四、第七和第九屆德國卡塞爾(1977、1982和1992年)。在1998年,《藝術家的身體——公眾的身體》展覽在各地巡展,包括在伯爾尼藝術博物館和巴倫西亞畫廊。2004年,阿布拉莫維奇也在紐約惠特尼雙年展上展出,在日本Maruame當代藝術博物館和熊本市現代美術館舉辦了一次重要的個展《星》。

 

  阿布拉莫維奇在歐洲和美國授課。1994年,她成為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行為藝術教授,在那里授課七年。2004年,她榮獲芝加哥藝術學院名譽博士學位。

 

  在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她以出色的錄像裝置/行為藝術作品《巴爾干巴洛克》榮獲最佳藝術家金獅獎;2003年,她以在肖恩•凱利畫廊為期十二天的行為藝術表演《海景房》而獲得貝茜獎。

 

  2005年,阿布拉莫維奇在意大利米蘭的倍耐力基金會和紐約肖恩•凱利畫廊表演了《巴爾干情色史詩》。同年,他也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進行了一系列稱作《七個小品》的行為表演。她憑借《七個小品》,獲得古根海姆在2006年的國際博覽會上的褒獎,并在2007年由美國國際認證協(xié)會授予“時基藝術最佳展覽”獎。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進入世界各地眾多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無量之物,1977年

  DVD,黑白錄像,有聲,52分20秒循環(huán)播放

  承蒙肖恩•凱利畫廊惠允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