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段煉:成都雙年展兩個“不成熟”

來源:段煉的日志 2009-08-13

  七月二十九日下午參加成都雙年展的學術研討會,作了以下發(fā)言。文字稿由鄭荔錄音并整理,此處略有改動,特此致謝。

 

  我事先沒有準備,只能就剛才聽到的發(fā)言以及看到的作品,來講一下自己的看法。盡管我沒寫文章,但這個簡短的發(fā)言,我還是要給它一個題目,這就是“展覽的敘事與作品的敘事”,兩個還不成熟的敘事。

 

  關于“敘事”這個詞,前面幾位先生已經下了定義,并且皮道堅老師也做了闡釋,那么我在這兒就直入正題。

 

  第一個觀點,展覽的敘事。我要問的是這個展覽敘述了什么、告訴了我們什么。通過這個展覽,我看到類似于雙年展這樣一種辦展機制,是私人展覽與公共展覽的結合,是商業(yè)與藝術的結合。這樣一種展覽機制,存在不少問題。盡管成都雙年展已辦了很多次了,但從今天這個展覽看,它敘述了一個事實,這就是這樣的展覽機制還不成熟。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作品的敘事。關于參展的作品,我看過之后,把這些作品放到一塊,不是單個的作品,而是把整個參展作品放到一塊,我想問:這個整體敘述了什么?它告訴我們,展品的藝術語言還不成熟,也就是當代藝術的語言還不成熟。

 

  指出以上兩個不成熟,可能會得罪策展人,也會得罪參展的藝術家。但我是從事批評寫作的人,如果我在這兒只說好話,這些話便是廢話。今天上午陳默搞了一個展覽就叫《廢話》。但是我要說兩句我自己認為不算廢話的話。

 

  先說第一個觀點,為什么說這個展覽的機制還不成熟?

 

  剛才陳孝信老師說展品中有些作品是“觸目驚心”。按照陳老師的觀點,那是非常好的作品。沒錯,的確有非常好,或者說是比較好的作品。但是我看到的大多數(shù)卻是平庸的,個別作品非常平庸。平庸到什么地步呢?平庸到簡直無法相信這樣的作品能夠參加這個展覽。

 

  昨天看畫冊的時候,有另外幾個藝術批評家,北京來的,還有成都本地的批評家,我們在一塊翻畫冊,我們就議論說:“這個作品怎么能進來?” ,例如那些十分傳統(tǒng)的水墨畫。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這樣平庸的作品怎么能夠參展?

 

  為什么我要說這個展覽敘述了類似的展覽機制的不成熟?我相信絕不是我們的策展人看走了眼。大家都相信,我們策展人的水平是沒得說的。那么他們?yōu)槭裁磿邮苓@樣的作品參展?這就是我們這個展覽的機制問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展覽呢?有人說這是一個二流的全國美展。全國美展是官辦的,是公共展覽。而這個雙年展是私人展覽和公共展覽的結合。結合得好不好?結合得不好,這是我的觀點,因為有不好的作品參展。

 

  成都雙年展辦了很多屆了,每一屆主辦方和策展人都要發(fā)生一些沖突,而這些沖突并沒有解決。從“世紀之門”到現(xiàn)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就這樣過去了,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我相信當那些非常糟糕的作品出現(xiàn)在這個展覽的時候,當策展人在選作品的時候,我可以猜測他們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哎呀!這些作品我要不要呢?要吧,不要吧。”最后決定還是要了。要了之后讓我們一看,大吃一驚,所以我要說,展覽機制有問題,這就是私人展覽和公共展覽的關系沒處理好,主辦方的個人意志和策展人的藝術理念有沖突。策展人一妥協(xié),那些很差的作品就參展了。希望今后這個問題能夠逐漸得到解決。

 

  再說第二個觀點,這些作品敘述了什么?它告訴我們的是當代藝術的語言還不成熟。注意:我沒有說不成熟,我說的是“還不成熟”,就是說以后會有成熟的可能。

 

  為什么我要這么說呢?我只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我們在這個展廳里看到很多模仿之作。模仿誰呢?模仿的是前些年在中國走紅的里希特,我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里希特盡管說是一個大畫家,在西方也是公認的大畫家,介紹到中國很多年了,當他前兩年在北京舉辦回顧展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批評家寫文章說:“為什么中國當代藝術有那么多人去模仿里希特?”然后里希特的展覽結束了,我們也以為對里希特的模仿已經過去了。可是今天我們在這個展覽會上竟然還看到模仿之作,不是一個、兩個藝術家,而是很多藝術家。有些模仿簡直就低劣到臨摹的程度,另外的則是變著花樣模仿。因此,當我說藝術語言還不成熟的時候,我不是說個別現(xiàn)象,而是說這不成熟是具有代表性的。

 

  當1979年“星星畫展”和“85時期”的藝術家,他們拿出作品來的時候,我們說:“你們那些作品都是模仿西方的現(xiàn)代主義”。我覺得情有可原,我們用歷史的眼光看,覺得情有可原??墒鞘迥甓暹^去了,從“85”到現(xiàn)在,我們還在模仿,我只能說這是當代藝術的悲哀。我真不明白為什么還要模仿,而且不僅要模仿,這模仿之作還敢參展。于是我的結論就是:當代藝術的語言還不成熟。我在此又回到展覽機制上,藝術語言還不成熟的作品能夠參展,也說明私人展覽和公共展覽的結合有問題。

 

  作出以上兩點批評,實在不好意思。

 

  (來源: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71436&do=blog&id=279064)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