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成都雙年展上災區(qū)小觀眾哀悼墻上“尋親”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09-07-30

  華西都市報參與發(fā)起的“五彩”基金藝術助殘計劃的學生來蓉觀看雙年展

 

  昨天下午,第四屆成都雙年展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孩子,近20名地震致殘孩子相互牽著進場,或者坐著輪椅一邊觀看一邊低聲地交流。原來,他們是本報和周春芽、成都市殘聯(lián)共同發(fā)起的“五彩”基金首個藝術助殘計劃的學生。昨天特地從綿竹等地趕到成都進行藝術培訓,而觀看展覽就是其中的一項。在展會現(xiàn)場,一面貼滿浮雕銅像的“哀悼墻”令他們紛紛停下腳步。

 

  傷懷張張都是熟悉面孔

 

  “唐佳琦在上面,你們快看呀!”19歲的劉虹麗指著墻面左邊的彩色照片直呼意外,居然在這里看到了老同學的照片。劉虹麗原本是綿竹東汽中學高二學生,地震讓她的坐骨神經(jīng)受到嚴重損傷,左腳失去知覺。她面前的這睹墻正是藝術家朱成、譚云等人專程為地震中去世的人制作的大型裝置作品《尊容—5·12大地震罹難者》。劉虹麗說彩色照片雖然有些模糊,但是旁邊對應的浮雕銅肖像很真實。“遺憾的是地址寫錯了,唐佳琦不是北川曲山鎮(zhèn)的,我們是一地兒,綿竹東汽。”在劉虹麗的召喚下,李丹、鄧宇、宋林林等人都紛紛前來尋找,不到5分鐘,居然找到了近十個熟人。“當時我們班上超過一半的人沒能活著出來,現(xiàn)在再看到還是如此熟悉……”今年已讀高三的宋林林沒能繼續(xù)往下說,只是安靜地繼續(xù)在墻上尋找熟悉的面孔,然后拿起瓶中的一束康乃馨放在同學肖像的下方。

 

  驚喜原來藝術可以這樣

 

  鄧宇作為首批藝術助殘孩子中的第一個大學生,今年8月28日就將進入華新現(xiàn)代職業(yè)學院進行廣告專業(yè)的學習。“以前從沒接觸過這么多的表現(xiàn)形式,以為藝術基本就是美術和裝置,今天看到居然還有影片和攝影,藝術原來也是可以這樣表達。”在展會現(xiàn)場,鄧宇未來的大學老師劉老師也一同陪同參觀,并且還當起了免費解說員。“去年他們才開始接觸所謂的藝術,多看展覽能夠幫助開闊眼界和思維。”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地觀看,原本別人可能十分鐘就會看完的展覽,他們居然看了足足2小時。

 

  希望自創(chuàng)作品去參展

  “讓我來試試!”在新人展劉振勇

 

  《上下系列之樓梯》作品前面,大家對于這部一踏上就搖晃不停的樓梯表現(xiàn)出了相同的膽怯,既想上去又不敢行動,李丹表示要體驗一把。樓梯兩邊各自排上兩人,共同為其保護。李丹每走上一格大家就喊加油。盡管沒能登上最后一格,大家還是為她祝福。“現(xiàn)在的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以前的羞澀,多了份自信與樂觀。目前主要是希望有更多的活動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五彩基金秘書長蘇陽說,孩子們私下還成立了勵志社,從心理層面為班里學生提供幫助。“希望有一天,我們當中也有人自創(chuàng)作品區(qū)參加藝術展。”雙下肢高位截癱的寇娟如是說。據(jù)了解,這次地震致殘孩子還將在成都進行為期兩天的培訓,包括由藝術家周春芽等針對其中的高三學生進行技能指導,看電影吃大餐等。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