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藝術網視頻快訊(記者王鑒)威尼斯時間6月5日下午三點,第53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隆重開幕。中國駐意文化參贊張建達先生出席了開幕儀式并致辭祝賀。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由著名藝術家盧昊和批評家、策展人趙力聯合策展,主題是“見微知著”(What Is to Come),參展藝術家是分別是方力鈞、何晉渭、何森、劉鼎、邱志杰、曾梵志和曾浩。7位藝術家的年齡從30多歲到40多歲,他們既是中國當代社會文化變革的親歷者,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參與者,其作品包容著中國現實生活的變化,強調高度個人化、原創(chuàng)和多元。因而整個展覽希望通過這些作品“以小見大”,呈現出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活力和魅力。
在國家館開幕后,99藝術網駐威尼斯現場的記者跟蹤采訪了著名畫家曾浩,敬請關注!
99藝術網:展覽已經開幕了,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曾浩:這個感受很難說,因為像威尼斯雙年展對每個藝術家來說可能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展覽,能夠在這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
99藝術網:你是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覽麻煩?
曾浩:對。
99藝術網:你以前有沒有想到過你有一天會在這個平臺上展示你的作品?
曾浩:肯定是想過。記得我2000年的時候,有一次來威尼斯在那邊那個花園,就是國家館背后的花園,走累了坐在那兒,躺在那個椅子上睡了一會兒,做了一個夢,正好夢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99藝術網:這個夢今天終于實現了,有什么感受?
曾浩:其實很難說是什么感受,沒法說。之前我參加過圣保羅雙年展。
99藝術網:給我們介紹一下你作品的創(chuàng)作理念?
曾浩:從幾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方面,我比較關心人和物之間的一種關系,就是在過去,我覺得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小時候都認為好像人是可以改變所有的東西的。我們不斷地努力工作,創(chuàng)造物質的方式,實際上應該是讓人的生活更自由。但是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朋友家里,大概在90年代中后期,我在廣州的時候,他等于做了一個新房子,然后請我們去。進去以后,就覺得本來這種私人空間應該是更有他自己的特點,人在里邊更舒適。但是進去以后,你會發(fā)現人很拘束,搬弄每樣東西,因為花了很多心血,都怕把那個東西給弄壞了。我就覺得人和物的關系變得很奇怪,很難說是誰左右誰。一方面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物。另外一方面我們可能被這種物的東西所左右。
另外我還比較關心人和空間的一種關系。從敘事上來說,我希望是有一種很平行的,我這個設計這樣一個空間有一種漂浮感,我希望是很平行的。過去我們習慣的敘述方式都要有一個中心,我希望有一個很平行,不強加給觀眾一種什么東西。
99藝術網:是不是跟你的繪畫有一些關系?
曾浩:對,跟我的繪畫有一些關系。
99藝術網:謝謝!
藝術家曾浩
1、藝術家介紹
曾浩,1963年生于云南昆明,198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之后曾浩曾經在中國南方的昆明、廣州短暫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隨后在90年代初期成為了職業(yè)畫家。曾浩早期的創(chuàng)作主要描繪的是自己周遭的場景,而在這個場景之中安放的都是自己所熟知的人物和景物,這是一種與己相關的情感表達。90年代中期的作品則仍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就像在某個時間上截取的一個生活片段,他的很多作品也是用時間來命名的。2000年以后的曾浩一方面堅持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一方面又拓展為雕塑、裝置等立體空間藝術的領域,而其創(chuàng)作的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2、參展作品
作品名稱:2009-6-7
作品材質:有機玻璃、玻璃鋼
展示位置:中國館處女花園
3、作品說明
曾浩的參展作品是針對處女花園空間的最新創(chuàng)作。為了進一步結合具體的空間,曾浩的作品方案并不追求在空間高度上的選擇,更關注與地面的布置。曾浩以數十厘米高的人物雕塑和景物雕塑作為主要元素,形成相互結合并有機聯系的空間結構,并帶有相互穿插的裝置形態(tài),其理念同樣針對于當下生活中人與人、人與外界的彼此疏離,強調了文化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急迫與必要。
4.藝術家簡歷
1963 生于中國云南省昆明市
1998 定居北京
個展
2004 曾浩作品展,Meymac 藝術中心,法國
2005 2005年11月19日下午5點01分 — 曾浩作品展,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2006 環(huán)顧,外灘三號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曾浩和他的新畫,Fredericks&Freiser畫廊,紐約,美國
2008 曾浩個展,瑪蕊樂畫廊,米蘭,意大利
群展
1996 中國現在!, 巴塞爾,東京,慕尼黑
中國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中國美術館,北京;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1998 迷惑 — 當代中國繪國和攝影,Canvas World Art & Gallerie Serieuze,阿姆斯特丹,荷蘭
1999 瞬間 — 二十世紀末中國實驗藝術展,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美術館,芝加哥大學、俄勒岡大學藝術博物館,美國
2000 皮膚與空間,當代藝術中心,米蘭,意大利
2001 塵世與天堂之間,PMMK,現代藝術博物館,比利時
當代繪畫新形象,中國美術館,北京;上海美術館,上海;四川省美術展覽館,成都;廣東省美術館,廣州,中國
第一屆成都雙年展,成都現代藝術館,成都,中國
2002 第25屆圣保羅雙年展,圣保羅,巴西
二零零二當代油畫邀請展《觀念的圖像》,深圳美術館,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圣保羅MAB美術館,巴西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重新解讀,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2002-2003 ChinArt — 中國當代藝術巡展,Museum Küppersmühle Sammlung Grothe博物館,(杜依斯堡—德國);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意大利—羅馬);路得維希博物館(布達佩斯—匈牙利)
2003 來自中國的藝術,印尼國家美術館,雅加達,印尼
2004 身體中國,馬賽當代藝術博物館,法國
2005 第二屆布拉格雙年展 — 第二視角,國家美術館,布拉格,捷克
2006 柏拉圖和他的七種精靈,何香凝美術館,深圳,中國
2007 從西南出發(fā) — 西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7),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從新具像到新繪畫,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07年首屆今日文獻展 — 能量:精神 · 身體 · 物質,今日美術館,北京
中國 — 面對現實,當代美術館,奧地利
2008 中國當代藝術展,新加坡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協辦),新加坡
都市鏡像 — 當代邀請展,深圳美術館,深圳,中國
面對現實,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 — 雅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希臘TECHNOPOLIS國家當代藝術中心
【編輯:張瑜 石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