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在藝術市場體制非常健全和完善的西方藝術市場中是一級市場,而在中國,隨著藝術市場表面的火爆繁榮,拍賣行已經搶占了這個藝術市場的制高點,拍賣行不僅在引導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更有拍賣行私下與藝術家簽約,由拍賣行代理和運作(或者炒作更合適),這種急功近利的越俎代庖的藝術經營模式是典型的畸形式的發(fā)展。究其原因,無非有兩個原因是最重要的:第一,藝術市場體制不完善,國家宏觀監(jiān)控和調整力度不夠,專業(yè)藝術管理人才極具匱乏;第二,對畫廊在中國收藏市場中的定義和定位出了問題,畫廊的經營者和投資者對其概念模糊不清,見到藝術市場的利好消息就倉促上馬,商業(yè)味太濃,成了徹頭徹尾的商店式運營。
“畫廊”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為:1.a painted corridor;2.(picture) gallery,就是一個收藏、陳列或銷售美術作品的場所。從將搜集到的美術作品陳列于府邸的回廊成為畫廊的起源到十九世紀以后畫廊指觀眾鑒賞美術作品的公開陳列場所,與美術館性質基本相同,畫廊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它的功用和社會效能也在不斷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藝術商品化趨勢加強,以專營美術品為業(yè)的畫商也應運而生,畫商陳列和銷售美術品的場所也稱畫廊。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對外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藝術的普及,一些城市相繼出現了畫廊。但由于受當時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藝術市場概念的模糊和缺失,那時候的畫廊寥寥可數,大部分都是最原始的畫店經營模式。1991年布朗創(chuàng)辦了紅門畫廊,這是北京第一家代理當代年輕畫家作品的畫廊,實行了簽約代理制度。這是商業(yè)畫廊的曙光,中國畫廊業(yè)開始起步了。而后隨著嘉德、朵云軒、榮寶、瀚海等眾多拍賣公司的出現,藝術市場慢慢升溫,并且規(guī)模不斷擴大,成為了投資者的新關注領域。同時中國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在不斷發(fā)展和擴大,中國藝術家不斷參加西方的藝博會、雙年展、文獻展、沙龍,中國的當代藝術也逐漸被西方收藏家接受,市場價值也得到了承認,于是中國當代藝術正式走上舞臺并逐漸成為藝術市場的寵兒,每年一屆的“藝術北京”“畫廊博覽會”的定位都是當代藝術,這使得投資者大量投資畫廊和拍賣行來攫取當代藝術的第一桶金,大量年輕有潛力的藝術家開始浮出水面,使得畫廊也如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來,畫廊業(yè)也遇到了一個井噴式的發(fā)展機遇,使人對中國藝術市場有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驚詫感覺。其實這種現象也很常見,哪里有利潤,資本就會迅速集中到哪里,讓我們充分見證了資本的力量和可怕,也為后來藝術市場的不健康發(fā)展埋下了隱患。
無論是經營傳統(tǒng)藝術的畫廊還是新開的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在度過了最初的蜜月后,現在開始慢慢體驗到了藝術市場的無秩序發(fā)展帶來的陣痛,畫廊的經營和維持顯得舉步維艱,特別是中小畫廊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尤為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中小畫廊失去了在藝術市場中的話語權,整個的處于失語狀態(tài),當然這并非如他所愿,而是市場變化帶來的畫廊結構體制調整和升級的必然,這些畫廊在與同行業(yè)的競爭中慢慢處于弱勢地位,沒有大的資金注入,本來已經有自己特色經營風格和定位的畫廊,也不得不做一些迎合市場的展覽和活動,甚至低級一些的展覽,這就造成了畫廊的惡性循環(huán),丟掉了自己畫廊的風格定位和藝術品質就等于切斷了這個畫廊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力。當前畫廊業(yè)態(tài)的多元化表現出了文化產業(yè)中的一些傾向,這就是畫廊業(yè)還沒有走出傳統(tǒng)的業(yè)態(tài)。眼前淺層面的多元化和現實經濟活動相關的具有暫時性的不規(guī)范的經營方式,不可能造就產業(yè)的規(guī)模和品牌的更大發(fā)展。同時,因為這種經營上的特點,將可能加劇越來越嚴重的書畫造假,作品低成本的高價位炒作,使這個原本就比較混亂的市場更加混亂,從而影響到畫廊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現在畫廊的經營和運作都遇到了一個瓶頸,除開藝術市場的整體環(huán)境的影響外,更多的是來源于畫廊內部的資金、經營模式、人員素質的困擾,目前困擾中心畫廊發(fā)展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第一,畫廊選擇藝術家和組織展覽的學術水平,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畫廊經營者的藝術修養(yǎng)和從業(yè)者的綜合素質,投資者與經營者應該是分離的,如果經營者素質不夠,應該具有自己畫廊的專門學術顧問,對于選擇的藝術家和組織的展覽必須要有很好的斟酌把握,并且這些展覽的風格和藝術品質要與畫廊整個全年的定位和發(fā)展一致,形成自己的學術定位和市場選擇。也許一個具有較高水平的好的展覽賣不出一張作品,但如果能夠堅持做下去,會慢慢得到廣大藏家的關注和認可,特別是國外真正藏家非常關注一個畫廊做過哪些展覽,這個畫廊的整體運作風格是怎樣的,有沒有一個學術的持續(xù)性?畫廊在藝術市場中立足最硬的就是擁有話語權,擁有對自己所代理藝術家和其藝術品及所做展覽的話語權,掌握了話語權就等于掌握了市場的制高點。一個畫廊在藝術市場中說話的權利和聲音,最終還是要靠展覽的學術性和參展藝術家作品的藝術品質來說話,這也是藏家最關注的問題。第二,處理好與藝術家的關系,特別是簽約藝術家。中國沒有一個很好的市場機制導致了很多畫廊在與藝術家合作時出現了很多問題,在市場和金錢因素的利誘下,藝術家違約現象非常嚴重,除了藝術家的不自律外,畫廊也更多的從多方面考慮,包括對簽約藝術家的包裝定位和提供的服務都要有一個詳細的計劃,要讓藝術家完全相信你,把市場放心的交給你畫廊來做是需要很大學問的,實質上就是平衡好各方面利益關系。這樣你才能放心的投入資金來運作,這是所有畫廊都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第三,要注重培養(yǎng)跟著自己定位和思路走的藏家隊伍。要給予自己的藏家VIP級的服務,要讓他從你這里買的東西升值,至少是保值的,這樣藏家才會對你的畫廊有信心,同時要給予其藝術鑒賞方面的適量引導,目前中國的收藏家隊伍還很不成熟,他們大多是企業(yè)家或者個體經營者,真正懂畫的人不多,有些人甚至是因為覺得投資房地產不保險,才轉而拿藝術品當成一種投資。他們買畫往往不是通過個人鑒定,而是接受別人的投資、保值指點。而已經成形的國外藝術市場則不同,國外的收藏家多數本身就對藝術品非常有研究,他們甚至會專門收藏某個人或某個流派的作品。要讓他認同你的簽約畫家和所做展覽的學術和市場定位,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屬于長線的運作,這對經營時間長的畫廊來說就是他們的生命線。
中小畫廊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找準自己的定位(主要是對于藝術家的選擇和展覽的選擇),對于自己掌握的資源要盡量擁有話語權。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和整個國力的增強,藝術品市場將繼續(xù)保持火爆狀態(tài),找準畫廊的運營和收藏模式,它才會在藝術市場的全局中占據它原本應該占據的重要位置,成為真正的一級市場。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