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忘掉“金融危機”:泡沫炒作已終結(jié) 需棄短線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朱小鈞 2009-03-20

  張曉剛作品

  忘掉“金融危機”這個概念吧!

  這場“MADE IN USA”(美國制造)的危機已經(jīng)席卷全球各個領域,作為“興在百業(yè)之后、衰在百業(yè)之前”的藝術市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北京的地標性藝術區(qū)798里,佩斯北京趕在奧運開幕前做了第一個應景展覽之后便關上了大門,之后的長征空間、程昕東空間、現(xiàn)在畫廊紛紛裁員、搬家或關閉分館,這些平常以“專業(yè)性”和“國際化”自居的藝術機構(gòu)似乎在一夜之間風雨飄搖。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行業(yè)能像藝術市場這樣,在轉(zhuǎn)瞬之間戲劇般改變格局。

  眼下,“縮小規(guī)模”(Dowsizing)成為了畫廊和拍賣行的必修課。零成交額的天數(shù)正在直線上升,與之相伴的是畫廊縮減展覽規(guī)模、拍賣期延遲和媒體廣告投放的急劇下降。而在幾個月前,這些藝術機構(gòu)還在為“中國藝術品遠未達到世界市場的價格標準”而努力,力爭全速推出新的“F4”。

  面對典型的“市場失靈”,藝術機構(gòu)必須放棄短線操盤的做法,泡沫炒作的時代已經(jīng)終結(jié)。藝術機構(gòu)之間不僅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更需要并肩攜手,共度時艱。盲目關閉或大幅裁員,即便是出于對未來的謹慎自保,這一行為本身也會造成市場“冬天”的延長,不僅會傷害到藏家和藝術家,也會傷及自身。

  事實上,即使在藝術市場“大繁榮”的10年間,藝術機構(gòu)在市場急劇起伏中的應對策略也在不斷演變。什么是金融危機中的藝術市場的新契機?真正有效的具體方法可能只有在市場度過“冬天”之后才能明確,但在過去的危機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通用的原則供大家借鑒。

  堅持不懈,建立危機應對意識。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市場已經(jīng)進入冬天,一旦零成交額天數(shù)升至四位數(shù),那么此種狀況下必須采取應對策略。佳士得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輝煌,一個重要契機就是1941年在“倫敦大轟炸”之后的堅持不懈。駐地被炸毀,辦公地點東遷西搬,直到1953年國王街8號新樓造就,才遷回原處,他們在蕭條中苦等了12年。

  敢于抄底,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現(xiàn)在的F4早已跌破了以往的拍賣記錄,當紅的藝術青年很多已經(jīng)開始五折銷售,這是一個抄底的好季節(jié)。歷史證明,一些偉大的藝術品集中購藏正是在艱難歲月。而資深藝術品市場專家趙力也直接斷言:“我們認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放大了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最低的行情會在2009年上半年出現(xiàn)。”

  增加曝光率,保持品牌影響力。在市場低迷的時代,操盤者會本能地渴望回避,畏懼媒體追問以往的壯語豪言,直至以實際行動重新找到解決方案。但在整個全球性恐慌的氛圍中,回避只能導致更大的憂慮。更何況,裁員和縮減展覽本身就破壞了藝術機構(gòu)自身的品牌形象。真正該做的是,把事實公開,比以往更頻繁地做各種疏通,掌控好全局范圍的復雜平衡:藏家和員工如果畏懼,就告訴他們真相,為他們樹立信心;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和政府的合作,國家正在想方設法拉動內(nèi)需,如果能契合這一需求,經(jīng)營就會有新的轉(zhuǎn)折。

  追求展覽品質(zhì),提高核心競爭力。無論是畫廊還是拍賣行,藝術品本身就是你為可能的復蘇準備的最佳武器。最優(yōu)質(zhì)的藝術機構(gòu),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其最核心競爭力的投資,包括藝術家、藏家和媒體。即便是壓縮了媒體推廣等細節(jié)支出,臺灣山藝術仍然把今年的北京空間展覽的學術品質(zhì)提升當做新重點。正如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所言,“如果有好的展覽項目,你必須在主題策劃中下功夫,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發(fā)現(xiàn)。”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