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當市場遭遇危機 收藏的恐慌,如何克服?

來源:東方藝術 作者:財經 2009-03-20

  蘇富比當代藝術部門全球主管托比亞斯·邁爾(Tobias Meyer)在2008年的紐約藝術品秋拍結束后介紹,“從1998年到2006年,當代藝術的高價,始終徘徊在2000萬美元左右。直到2007年5月,培根的《教皇英諾森十世研究》以5300萬美元成交,馬克·羅斯科創(chuàng)造7300萬美元天價紀錄,當代藝術市場才開始爆發(fā)。然而在我們今年11月的拍賣當中,伊夫斯克萊因(Yves Klein)作品的成交價又跌到了2000萬美元,說明現在我們又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 2000年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100×80cm)中國嘉德春季拍賣,單張成交價格為6萬多人民幣,每平尺的價格約為9167元。2006年上海鴻海春季拍賣油畫專場拍賣中,《大家庭》(100×80cm )則拍至352萬人民幣。一幅作品6年的時間竟翻了40倍。(以上數據均參照雅昌指數)

  而同年3月舉辦的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中,張曉剛的當代藝術作品一躍坐上亞洲當代藝術的頭把交椅,他的《血緣:同志第120號》 (1998年作)以809.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位居整場拍賣的第一位。這無疑讓張曉剛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范圍內引發(fā)熱潮的領軍人物。時至2008年,在秋季拍賣中,張曉剛共成交8件作品,成交額為5100多萬,成交率為百分之五十七,平均每平尺約47萬人民幣。均價處于其作品在2006年秋拍的40萬人民幣每平尺(約數)和2007年春拍的53萬每平尺(約數)之間,均價基本上回落至2006年的水平。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泡沫論”的影響,當代藝術市場開始冷場下來。于是圈內圈外唱衰的聲音開始出來了,各種洗牌論、重組論、崩盤論、救市論紛紛流傳開來。

  恐慌的背后

  近些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迅速發(fā)展的形勢,致使越來越多的個人和機構將目標轉向藝術品投資,從而增加了藝術品市場的流動資金(“新錢”)。大量資金的迅速流入帶來高利潤的同時高風險也隨即而至。當資金的持有者將“操作”變?yōu)?ldquo;炒作”時,藝術市場就會出現混亂跟風的現象,收藏的恐慌也就相應而生。因為炒作者的心理無非是將藝術收藏視為投資,利用自身的資金優(yōu)勢拉升藝術品價格,影響他人的判斷,引誘他人的貪婪心理,從而接手已經價格瘋狂的作品,并以此謀求個人利益。這種行為和國際投機資本投入大量巨資制造市場混亂、引發(fā)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并從中洗得大量錢財的做法如出一轍。在國際藝術市場上,全球著名拍賣機構蘇富比拍賣公司的資深專家曾有披露:“全球的超級富豪已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常客,他們正在和金融界的新貴一起不斷推高了藝術品的當今價格。” 這種強強聯合的手法,完全可以視為壟斷性的操控。操控之后便是大規(guī)模的炒作、洗錢、最后是不負責任的讓市場崩盤。而后低價收購 “藝術作坊”。再如2006年《紐約時報》發(fā)表的由“Prince & Associates”針對294位平均身價在600萬美元的紐約華爾街精英的個人消費所做出的調查報告即指出,這一群體在購買藝術品上的平均花費高達399萬美元,是他們在其他方面消費的十倍乃至幾十倍,而僅僅是這個群體每年在藝術品市場的消費總額則已經達到了11億美元。在當今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藝術市場也同樣進入國際化的背景之中。 此類國際超級富豪對藝術市場的涉入和華爾街精英群的跟從性消費都是 “天價”藝術品誕生的重因所在。但是二者的結局不同,由于盲目性的跟從性消費在給市場帶來危害的同時在金融危機的大環(huán)境下也使得自己成為受害者,整日恐慌度日。而最終獲利的還是狼狽為奸的國際超級富豪和金融家。

  理性投資 真心收藏

  藝術品的價值提升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參與藝術活動嚴格意義上是少數人的品位,一種品位真的藝術活動往往是相對于大眾來說的少數人消費。而當下的國內藝術市場上大多數人喜歡跟風,這種不經過大腦思考的做法顯然是非理性,是一種僥幸的投機加投資行為。

  在較多人眼里,股票、房地產、藝術品是三大投資領域。不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使非理性藝術投資者對藝術品市場開始畏懼起來。其實這些都是“僥幸投資者”盲目跟從和未經理性思考而投資藝術市場所帶來的惡果。短淺目光和僥幸的投資心理是藝術收藏的一大忌諱。有中國當代藝術推動第一人之稱的前瑞士駐華大使??讼壬醒裕?ldquo;完美的收藏家是這樣一個人——他對藝術非常熱愛并且知道藝術對于一個人生活的價值,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投資者。這樣的人比一個投資者更容易做出好的決定。有時候在金錢方面也能得到更為長遠的效益。”

  藝術投資與證券、股票等投資不同,藝術與經濟可以聯系在一起,但終究藝術與經濟又是完全不同的兩樣事物。投資藝術講求的是目的明確,對藝術品的真心喜歡和熱愛。投資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收藏體系和脈絡(以歷史性或收藏類別等為線),要對藝術本質和藝術的發(fā)展有著極為清晰的思路和長期的投資設置,且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藝術品不等于一般商品,短期操作不但不符合藝術市場的本身規(guī)律,同時也不利于藝術市場和藝術家的發(fā)展。而經濟的調控除了無形的手之外還有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存在。且兩者面對的社會群體也存在較大差別,前者屬于一個小眾范疇,后者面向的是大眾人群。

  投入藝術收藏切記不可帶著賺錢的心理,購買藝術品的人用的應該是除去生活之外的“剩錢”。收藏者應有自我謀生的職業(yè)和手段,而不需要靠單純買賣藝術品來賺錢和過活。不少收藏家均表示,他們家中所擁有的藝術類藏書比實際購入的作品還多,在購買作品之前他們必定廣泛地閱讀相關書籍、數據,親身了解作品的歷史與創(chuàng)作內涵才會下手,確保做到理性消費和真心收藏。

  設置價格底線 用以普通性藝術消費

  正如像培養(yǎng)高級影院消費、高端餐飲消費一樣,藝術品消費群同樣需要培養(yǎng)。培養(yǎng)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是基礎的工作。西方的當代藝術品消費心理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培養(yǎng)而生成的,同時藝術品的文化、身份陪襯及良好的藝術政策也使有能力的消費群愿意消費。

  藝術品消費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傮w言之,應該是理性層面上的感性消費。理性的前提是不跟風炒作,設定自己的藝術消費底線;感性的基礎是自己喜歡。

  講理性判斷、個人喜好,是因為藝術品消費不是投資行為,而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這是藝術品市場不同于其它投資市場的重要特征。事實上,如果你不是抱著短期內贏利的心態(tài)去購買藝術品,而是抱著另外一種心態(tài),即喜歡藝術品而去消費它的話,那你就可以不被任何恐慌情緒所困擾,而可以得到喜歡而舒適的消費。有一位藝術品消費人士就曾表示,自己購買藝術品就是為了一種文化消費,且表示自己的藝術品消費一般都設置在自己有能力承擔的一定價格內。

  雖然有些人買藝術品是基于一時的沖動,但其實購買藝術品是一門學問,需要有系統的進行,尤其要用有限的資金選擇藝術品的時候,更需謹慎選擇。

  高價位的藝術品,經過了市場的人為性之后,對于個人而言風險性很大,一般不適合個人收藏和消費。作為普通消費者選擇二線和青年畫家的作品應該視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此類作品基本上處于原始股和成長期,銷售價格一般都不高,普通消費人士可以不用過多的擔心自己的購買能力,且此類作品具有一定的升值潛力和空間??傊?,買藝術作品首先還是要遵照自己內心,不喜歡不要去買。千萬不可為了高價虛榮和拍賣場上的相互叫陣心理而盲目跟高。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